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羌绣如何才能追赶上湘绣?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挂在墙上的是羌绣——一幅传统的牡丹花图案挂巾;放在桌上的是湘绣——有丝巾、靠垫和披肩等系列产品。近日,在省农业厅组织的一次羌绣培训会上,湖南湘绣大师李静带来的湘绣作品让羌绣绣娘们叹为观止。

“湘绣产品很丰富,已经从传统的装饰品全面向生活日用品拓展。”李静说,“湘绣已从一个民间手工艺发展成了一个大产业。”“羌绣产品大多还停留在装饰品上。”北川羌绣合作社秘书长何国良说,“羌绣是一震成名,要将这个民间工艺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路还很长。”

同为民间手工艺品,羌绣如何才能追赶上湘绣?

一震成名

前端需要“串珠成链”

提及羌绣的成名,北川县羌绣传习人苏成秀坦言,从来没想到羌绣还能发展成为一个支撑灾区发展的大产业。之前羌绣手艺都是母女相传,绣品也自产自用,地震之后才名声大振。“羌绣就像散落在民间的珠子,要将散落在民间的珍贵针法挖掘出来,将羌秀艺人保护起来。把珠子找出来,穿起来。”苏成秀说。

在何国良看来,“串珠成链”迫在眉睫。“很多传统针法已濒临失传。”当提出发展羌绣产业后,何国良半年时间都深入羌族居住区,挖掘羌绣针法。他的手机里密密麻麻写满了20多种针法,其中10多种都濒临失传。

“羌族女孩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羌绣,几乎所有羌族居住的地方都有羌绣,但针法却不统一。”省大人代表、羌绣传习人李兴秀也有同样的看法,“仅钩针,就有游针、刨花、链子扣扣等多种叫法。”李兴秀说,统一、规范是当前羌绣发展的前提条件。

如何将散落民间的技艺集中起来,为民间艺术制定规范?湘绣探出了一条成功路径——

为提高湘绣产业整体水平,湖南建立了中国最大的刺绣产业基地——湖南湘绣城。湘绣城先后在全省组建了54个湘绣收发辅导站,将散落在山寨、村落的刺绣艺人组织起来,并编绘了一份长沙地区湘绣网点分布图。通过这些网点,成千上万的刺绣巧工有了统一的刺绣标准也有了不断更新的刺绣技术。

2008年4月,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湖南湘绣城企业集团签订协议,在全国率先订单式培养专科层次 “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以提高绣娘技艺。之后,工艺美术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成立,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主体的全省26所高职院校和以湖南湘绣城为首的82家企业进入教育集团,为湘绣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人才支持和产品研究开发的后劲。

“羌绣急需一个完善的网络和一个系统的培训组织。”李兴秀充满期待。

盛名之下

终端更需找准载体

“羌绣名声很大,但真正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却不多。”何国良表示,从艺术的角度要先将羌绣技术挖掘保护起来,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找到羌绣发展的载体更为关键。

在湖南湘绣城集团总经理曾应明看来,湘绣之所以有了大市场,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了产业发展的载体。“之前湘绣产品也多为绣屏和摆件,日用品市场是个空缺。”曾应明将装饰品、画片的生产规模消减了八成,大量研究和生产湘绣日用品。

西班牙披巾、意大利绣花鞋、日本旗袍、韩国校服……目前湘绣已经有100多个品种、300多个类别,产品以出口为主,产值也从最初的60多万元发展到2009年的逾10亿元。

除了产品本身,渠道也非常关键。“有时候想买羌绣送人,却不知道从哪买。”成都市民刘敏说。

湘绣则依托湘绣城将网络遍布全国各地。曾应明介绍,湘绣城位于湖南广电中心,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刺绣生产基地。湘绣城集绣品、服装布匹生产批发、仓储物流、旅游观光和对外贸易于一体,有10万平方米的服装布匹批发特大市场和1280个独立门面。

“就像成都有一个‘荷花池’就带动了周边的小商品批发一样,一个产业的发展更需要龙头的聚集和辐射带动。”省内一零售业人士表示。

“文化也罢、民间艺术也罢,只有产业化才能形成气候。”曾应明表示,民间艺术从民间走来,只有产业化,为艺术找到一个合适的载体,让艺术再回到百姓生活中去,才能找到发展的土壤。

来源:四川日报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