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艳燕,这位平武县的羌妹子,凭着胆气和智慧,下岗后建立起绵阳第一家殡葬专业礼仪公司,后又建起了川妹子走向北京家政市场的“绿色通道”,年利润近百万元。“5·12”特大地震后,她放弃了自己的主业,回到老家办起了平武传承职业培训学校,免费为平武县清漪江流域的数千名羌族妇女传授羌绣技艺。最近,她又投资在平通镇牛飞村筹建一个以手工羌绣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在发展羌绣文化的同时,也为家乡的羌族姐妹们寻找了一条致富之路。
1999年,沈艳燕下岗后,到餐馆洗过碗,跑过堂,做过干杂生意。后来做生意被骗。一天,正当她呆坐在街头没主意时,一辆三轮车拉着花圈在她面前驶过。“干殡葬总没有人骗了吧?”沈艳燕拿定主意干这行。2001年4月底,她进入殡葬行业,并在后来办起了丧葬服务中心,还有了数家连锁经营店,解决了百余名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2004年9月,沈艳燕被授予“全国再就业先进个人”称号,在北京还受到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
2005年,沈艳燕又在绵阳办起了家政服务公司,后又办起家政培训学校。当年,四川省劳务办为打造“川妹子”劳务品牌进行培训单位招标。她顺利中标后,带着40多名羌族“川妹子”进了京。当年7月,沈艳燕家政公司北京分公司成立。凭着打拼,沈艳燕的公司在北京家政市场渐渐有了名气,一些文化艺术界的名人也纷纷来公司要人,著名主持人倪萍曾聘请了来自平武的羌妹子当保姆。到这时,她公司年利润也达到近百万元。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沈艳燕回到老家平武县平通镇当志愿者,专门为那些遇难的同胞处理遗体,非常时期过去后,她发现很多当地妇女对未来的生活发愁。沈艳燕是羌族人,而且从小从奶奶那里学到了羌绣的真传,于是她决定放弃已经做红火的家政业,立即组织了几十个有羌绣基本功的妇女搞起羌绣,并免费传授绣技给当地的其他妇女。
之后,沈艳燕来到平武县平通镇牛飞村,开办了平武县传承职业培训学校。沈艳燕租来民房,在一间稍显简陋的新房里开始了羌绣培训。她一方面教授羌族历史、文化等知识,一方面传授羌绣技艺。慢慢的,平武平通、平南、豆叩、徐堂以及北川桂溪、陈家坝等乡镇上千名羌族姐妹前来报名学习,学员达到1000多人。由于场地有限,她每隔几天就要到邻乡场镇给那里的姐妹们上课。短短1年多时间,自己带回的200多万元已所剩不多。
沈艳燕告诉记者,一整套羌绣服饰可卖3000元左右。“它们既是羌族服饰,又是艺术品。”现在有很多绣娘的作品被人收购,人均每月增加收入800元。为把绣娘们的绣品销售出去,今年4月,沈艳燕拿出10万元注册成立了平武县走马羌寨文化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计划统一设计绣品,统一给绣娘们发放材料,然后统一回收产品,最后统一将绣品发进市场。有了公司,还要寻找销售渠道,沈艳燕想,为何不建立一个羌绣产业园,这样妇女们可以在自己家里生产绣品,然后拿到产业园统一销售。
要建立一个产业基地谈何容易,首先需要大量资金,为了向银行贷到这笔资金,沈艳燕又东拼西凑拿出90万元更改了公司的注册资金,向银行贷到第一笔资金,并将这笔资金投入使用。目前产业园已在牛飞村开始动工修建。牛飞村的老百姓看到沈艳燕为了他们花尽心思,也纷纷积极参与进来,全村老百姓分工协作,男的帮忙修建房屋,女的在家生产羌绣,孩子们则学习羌族歌舞,以便将来在产业园里向游客展示。
沈艳燕向记者介绍,未来的产业园主要以羌绣产品的研发、创作、设计、生产、加工、制作、销售等为主,并依托清漪江流域羌绣文化走廊,融合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羌族地区村寨文化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把牛飞村建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体验”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羌寨,不断提升牛飞村的品位和知名度,推动牛飞村的经济发展,产品销往全世界。
采访结束时,沈艳燕告诉记者,她现在干的事情是赔是赚连她自己都没有底,但是她为拯救羌族这一古老文化尽了力,为这里的老百姓找到了一条发展之道,她就感到欣慰。况且,她觉得亏本只是暂时的,今后会把羌绣推向世界,这是她人生中最大的目标。那时买的人多了,她就不差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