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这是一只紫色的牛皮包,走近看,皮包上镶嵌着一块手工绣片,皮包顿时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东方韵味,再看它的价格:2250元人民币。价格虽不便宜,但这样的皮包已经收到了来自法国的订单。
皮包是房山区“巧姑靓嫂旅游工艺品公司”新开发的产品。公司负责人张丽华生长在房山,村里有很多心灵手巧的姑娘媳妇,农闲时大家常聚在一起织毛衣、绣枕套、串珠花,“我就想啊,要是把她们做的东西拿去卖,一定有市场。”2007年4月,原本做农产品批发生意的张丽华创办了旅游工艺品公司,并注册了“巧姑靓嫂”商标。
其实除了房山,在京城各区县,都不乏“巧姑靓嫂”。如何开发利用这些民间手工艺资源,让她们的巧手创造出效益?2005年,市妇联举办“京都巧娘”评选,数千名巧手女性送来上万件参赛作品,97人被评为“京都巧娘”。2006年起,在市科委的支持下,以这些巧娘为中心建立“巧娘工作室”,帮助她们走向市场。目前北京共有270个巧娘工作室,实现直接就业4万人,带动妇女弹性就业25.4万人。
本届文博会上,“北京巧娘”作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兴群体首次在国展6号馆亮相,20多位巧娘带来“绝活儿”。张丽华的“巧姑靓嫂”展台上摆着勾编、京绣、布艺、珠串等8大系列的100多种产品,琳琅满目。“只要手艺好,都能到我这儿来领活儿,回家抽空干,交活儿时计件领工资。”张丽华快人快语,她公司去年销售收入700多万元,公司里560余位“巧姑靓嫂”们,一个月少的能挣三四百元,多的能挣上千元。
“天桥巧娘工作室”的展台上,60岁的贾雪君带着两位老姐妹细心地摆放展品,她以前是公交系统的一名工会干部,退休后与十几位闲不下来的老姐妹一起创办了“天桥巧娘工作室”,废旧丝袜做鲤鱼、做花是她们的强项。在她的展台上,就摆着一条40多厘米长、摇头摆尾的金色大鲤鱼,做这条鱼得花四五天工夫,售价80元,贾雪君说,一早从家里拿出来,小区里好多人看见了都要买。她正琢磨着找几个旅游纪念品公司谈合作呢。
据介绍,如今“巧娘”产品涉及手工编织、刺绣、剪纸、中国结、布艺、花艺、珠艺、铁艺、雕刻、漆雕等众多领域。其中,海淀巧娘蒋丽娟的手工绣花鞋曾参加巴黎万国博览会;九合坊巧娘工作室的黄小群创作的彩砂镶嵌艺术作品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杰出手工艺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