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深山瑰宝装饰都市生活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深山瑰宝装饰都市生活

  两个北京女人与远隔千里的贵州瑶乡,因为瑶绣而结缘,她们一次一次深入瑶乡,走进这个仅存几千人的少数民族村落,把这里充满祖先记忆和动人传说的作品带回都市,希望她们这种对民族文化的坚守可以滋养都市心灵。

  于是,北京有了“彩禾家”绣品,有了“集合设计师与传统手工艺人的力量,为消费者提供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设计产品”的创业理念,也有了两个女人逐渐起飞的梦想。

  迷上乡下的“土玩艺儿”

  听中央美院教师林存真说起瑶绣,就像听一段传奇:“瑶族人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的历史大多靠瑶歌、瑶绣来记载。因此,瑶绣充满着神秘,也充满魅力,它的每一个图案、每一种绣法,都蕴含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一个充满美好想象的神话;一幅瑶绣,可能是瑶家的生活场景,是瑶人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林存真和瑶绣结缘始于两年前的一个公益项目,当时香港乐施会为了扶助边远贫困地区,组织当地农民制作一些手工制品,然后请美院老师进行设计加工,销售的部分利润返还贫困地区,他们选定的地点是贵州省麻江县河坝村,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然而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个公益项目刚开始就关闭了,可是林存真却被这个项目吸引住了,更确切地说,是被掩藏在深山中的瑰宝——瑶绣迷住了,她和从香港乐施会离任的李艳一起,决定靠她们个人的力量把这个项目做下去。

  2009年4月,李艳和林存真第一次到贵州省麻江县河坝村考察,终于见识了原生态的瑶绣。“颜色亮丽,图案生动,感情真切,传达出一个经历百年漂泊迁徙,长期被忽略的民族对自己文化的坚守”,林存真如此评价。河坝村的村民至今都称自己为“绕家”,他们仅存几千人,被官方定义为瑶族的一支。他们经历过上百年的漂泊迁移,始终保有自己独有的文化方式,作为一个有语言无文字,将历史穿在身上的民族,刺绣是绕家女子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顽强坚守。

  前后三次进入瑶乡后,林存真和李艳决定和当地的瑶族妇女建立“公平贸易刺绣项目”,在该项目中,由她们创办的“彩禾家”公司为妇女们提供设计与营销支持,妇女制作刺绣产品,而乡土文化社居间协调组织生产。然而两个女人的创业并不被身边的朋友看好,听说她们要把贵州山里的“土玩艺儿”拿到北京来卖,朋友们质疑:那么土的东西城市人会接受吗?

  愿意“听故事”的人太少

  “我们去年5月初发出第一份订单邀约,到8月才收到第一批产品,历时三个多月,远超出我们的计划进度。”说起第一笔订单完成的艰辛,李艳仍情不自禁地摇了摇头。

  因为河坝村妇女与外界交流少,她们对“彩禾家”的订单邀约半信半疑,为避免被骗,她们抱着做一单是一单的心态报高产品价格,例如,一件6.5厘米见方的绣片报价高达150元。为帮助妇女了解市场行情,乡土文化社在7月组织妇女们到凯里、贵阳等地考察市场,妇女持绣片亲自向商家问询后了解产品的市值,由此在参照市场价格的基础上,根据刺绣水准,“彩禾家”与村民最终商定价格标准。“实际上我们收购绣片的价格比当地的市场价高了将近三分之一,这也是为了让她们有更好的收益,有更大的积极性。”林存真告诉记者。

  当原生态的绣品终于到达北京,推销产品,寻找买家成为“彩禾家”的当务之急。李艳希望通过绣品,为消费者讲述绕家的故事,让人们有与她俩一样的感受,所以她一直强调“我们的产品讲故事”,“我们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公益的机会”。可是,她们发现找到愿意听故事的人太难了。

  朋友们的担心都应验了。去年下半年,李艳和林存真“四处碰壁”,她们拜访了几乎所有能接触到的企业客户,但应者寥寥。很明显,企业在选择产品时,首先看其是否与其客户群体和品牌信息相一致,价格是否便宜,产品的公益与文化性往往是最后才考虑的。

  “碰壁之后,我们决定调整自己的方向,用现代人的时尚方式去重新演绎传承这些古老的文化,她们的瑶绣原本是放在衣服和鞋垫上的,我们拿来可以放在电脑包、笔袋、本子、瓷器和首饰上,这样经过重新设计加工,更适应都市人的需求。”不久,她们推出更为实用的家居与办公用品的饰品。

  终于,开始有小部分人说“我喜欢”。

  贫困生活因刺绣而改变

  经历了半年多的低谷,从今年开始,“彩禾家”终于以其强烈的民族特色吸引了一些人的关注,她们在国贸、SOGO、五道营、顺义开设了产品零售点。最近,香港和荷兰也有公司找她们洽谈,开设了代销点,瑶绣终于漂洋过海。“在说‘喜欢’的企业中,从事旅游、外贸、文化与国际交流的企业占80%以上,固定客户群有相当一部分是生活在北京的外国人以及游客。”

  然而,最令两位创业者高兴是,她们所做的事情让千里之外的河坝村的贫困生活发生了改变。“原本村子里已经没有几个女人做刺绣了,这项传统的手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当地人以务农为生,年人均收入才700多元,非常贫困,很多女人都出门打工去了,可这个项目开始后,越来越多的女人选择留下来重拾刺绣,因为一个月就可以挣到六七百元,相当于以前一年收入。”如今,河坝村参加刺绣项目的女人从最初的12人增加到100多名,多年不拿针的妇女又开始熟练地做活,从不拿针的年轻女孩子也开始学习刺绣,当地贫困处境也大为改观。

  “虽然我们并不是什么公益组织,但是作为一个设计师,我希望尽一份社会责任,这是对他人的关怀。”林存真坦言,她们两个女人做这份事业,付出远大于回报,购买村民绣片她们个人投入了4万多元,其他的成本投入根本无法计算……她们还会把利润的5%到10%返还给河坝村,作为社区建设资金。

  从认可和支持中看到曙光

  “虽然现在总体上还处于亏本的状态,但我们已经看到了曙光!”林存真说。

  令她们欣喜的是,原来她们想用绣品讲故事却没人愿意听,如今却有人主动提出想要听更多的故事,“我们的客户希望知道绣品上每种图案的含义,希望了解每个参加刺绣妇女如何慢慢成长。”去年春节,一家广告公司为每个员工购买了一枚“彩禾家”的瑶绣徽章作为新春礼物,“你们每个人都必须讲出自己那枚徽章的故事”,老板向员工提出了这样一个特殊的要求。

  到此时,李艳有种转了一圈又回到圆点的感觉。“我们终于可以不只卖产品,而是向人们讲述一个经历百年的小民族对自己文化的坚守——前提是,我们的绣品能以一种实用的、家居的形象被妥帖地放在某个客人家里,只有在这个时候,文化才能够散发出自己的味道。”

  更多人的支持和理解让林存真看到了自己努力的价值,她告诉记者,美院非常支持这个项目,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设计工作;中国扶贫基金会认可她们的这种公益创业模式;更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她们的产品,“路现在越走越宽了!”

  传统工艺品不仅仅是一件产品,负载着相应的历史文化和价值关键,并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

  这种历史的积淀和厚重,在当今的大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时代,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吸引力和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这也是为什么近期很多老字号焕发青春,一些商业模式回归传统的原因。

  但传统工艺品不会自发成为有价值的商品,在保护这种原生态的同时,还需要用现代意识进行再加工,也需要精心探索出适合的商业发展模式和路径,这一点,本文“瑶绣”中的两位创业者已经用实践行动做了很好的示范,打开了一个能持续发展的事业空间,用现代商业的模式支持和促进传统工艺品的传承和发展。

来源:北京晚报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