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棚花绣女“绣”出灾后新生活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棚花绣女“绣”出灾后新生活(组图)
 
        省文化厅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4月底,全省有954个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开工,占项目总数的88%;完成投资12.71亿元,完成项目295个,完工率27%;143个文物抢救保护工程项目开工,占项目总数的56.7%,完成投资3.99亿元;47个精神家园项目开工,占项目总数的61%,完成投资8484万元。

        12月7日,冬天的阳光从窗外温暖地照进来,在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年画传习所二楼的绣房里,该村四组村民李琴正在认真刺绣 。

        在“5·12”特大地震中,她失去了年幼的孩子,“亲人离去、住房垮了,当时大家心情都很不好。”正是刺绣,让大家忘记悲伤,“刺绣就是一种心灵寄托。大家聚在一起,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李琴说。

        自从村里有了年画传习所,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后,该村的剩余男劳力都放心外出务工去了,女人们则留下来,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就近挣钱,“这里上班比较自由,有空就来,挣点零用钱没问题。”李琴对这样的生活状态很满意。

        棚花村是该镇最早恢复重建的村,“有事做就有了寄托,就能让人忘掉伤心往事。现在很多失孩户又带了孩子,很多家庭又恢复了往日的欢笑。”村支书朱明俊感叹道。

        绣房外面,是重建的川西民居风格的住房,在正面或转角的地方,墙上都画着充满喜庆色彩的年画,房屋的窗棂、街边的路标和路灯,古香古色、搭配协调。

        朱明俊告诉记者,棚花村震前是省生态旅游示范点。为提升棚花村的文化品味和竞争力、让当地妇女就近就业,遵道镇政府2007年建立了刺绣作坊,办班请人来培训蜀绣技术。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棚花村98%的民房被夷为平地,遇难40人,重伤80余人。在巨大的灾害面前,文化显示出神奇的力量。“震后最先开展生产自救的就是这些绣女。震后很多志愿者、社会团体来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他们惊奇地看到,绣女们忍住伤痛,挺起不屈的脊梁,在废墟上搭棚结伴开始刺绣。为感谢社会,她们还把一些小刺绣作为礼物送给前来援助他们的人。”回忆起这一切,朱明俊感慨万千。

        江苏省常州市援建人员得知棚花村绣女们的故事后,非常感动,主动提出为棚花村建一个年画传习所,为绣女提供一个好的工作环境。2009年4月,年画传习所完工并交付使用。如今,这个能抗8级地震,冬暖夏凉的场所,成了绣女们安心刺绣的地方、棚花村新的精神家园。

        重建后棚花村旅游收入已大大超过震前水平,说明这条路走对了。该村农家乐震前是5家、现在是26家,就是明证。文化搭台,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更多的农民从兴办农家乐中去赚钱致富。这种做法,对村民有好处,但对政府而言,相当于做公益事业,因为我们还需要办各种节来推动文化建设和乡村旅游,而办一次节少则几万,多则十多万,都是镇政府在开支。镇政府对村民也是采取多予少取的政策,支持大家开办农家乐,就近就业致富。

        记者:从我们在年画传习所了解的情况,绣女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稳定但收益偏低的代加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提高绣女的收入呢?

        杜桂琼:对年画传习所,我们也在想办法让它兴旺起来。我们不仅成立了刺绣协会,还准备将底楼的展厅再装修一下,补充点设备,让他们尽量与游客形成互动,扩大展厅销售量,提高收益。另外,也希望有关方面能加大对农村文化产业的资金扶持。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