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看铁马踏冰河,丝线缝韶华,红尘千帐灯,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红烛枕五月花叶深,六月杏花村;红酥手青丝万千根,姻缘多一分;等残阳照孤影,牡丹染铜樽,满城牧笛声,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2009年6月,这首由成都姑娘李宇春首唱、四川作家郭敬明作词的歌曲《蜀绣》在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第一次亮相后便迅速火爆大江南北,登上了包括中国歌曲榜、东方风云榜在内的几乎国内所有排行榜的冠军。除了李宇春和郭敬明的明星效应外,蜀绣这个曾经作为“贡品”,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所面临的再度崛起的“新机遇”也分外引人关注。这个“新机遇”就是成都市妇联在探索农村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新路径的同时,与蜀绣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合,意外唤醒了一个沉睡中的文化创意产业,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这里获得再造和新生……
一根绣花针
能否挑出经济新天地?
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刺绣无疑是当之无愧的瑰宝,无论是古代的贡品,还是现代的国家礼物,刺绣早已成为世人眼中的东方标志、中国象征。而位列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点。然而,随着时代车轮的滚滚向前,蜀绣这门传统工艺渐渐淡出老百姓的生活,博物馆化的趋势十分明显。振兴蜀绣成为许多文化人奔走呼吁的话题,但振而不兴却又是摆在现实前的尴尬难题。
蜀绣,到底是该束之高阁,让它就像文物那样进入博物馆?还是另寻他径,让它在与时俱进的历史洪流中,再度焕发生机?答案的选择很简单,但破题却困扰了许久。
2009年6月2日,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隆重举行,在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郫县安靖镇成为非遗节的分会场。李宇春在郫县安靖镇举办的非遗节配套活动——国际刺绣节上唱响《蜀绣》,吸引了如潮的人流。尽管很多人并非冲着蜀绣而来,但在随后六天里,每天有近5万人次拥进占地50亩的安靖镇蜀绣公园,人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场成功的策划。最令人兴奋的是,在如潮的人流中,几乎每个人都在热议着同一个话题——“哇!蜀绣,好漂亮哦!简直没想到,蜀绣竟然可以做墙纸,还能当筷套?”当一片片啧啧的惊叹声传来时,其背后酝酿的市场机遇也悄然浮出水面。当郫县安靖镇蜀绣公园“高调”出镜的同时,当地一个占地300亩的蜀绣文化产业园完成规划;位于青羊区的锦绣工场博物馆也在非遗节前两天开馆……这些集中爆发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似乎正成为蜀绣产业化的试验场——看尽热闹的同时,有识之士也悄然发问:一根绣花针,能否挑起一片经济新天地?
探索居家灵活就业
意外“芝麻,开门”
振兴蜀绣,说来容易,实现难!仅说这破题失败的众多前车之鉴,就已经足以让后来者却步。成都市妇联喊出这声“芝麻,开门”,其实本是偶然。在与省社科院、市委政研室进行的联合调研中,成都市妇联发现,农村妇女普遍面临的是就业和孩子的双重压力,想说就业不容易。一般传统的打工就业模式很难同时满足她们“不离乡、不离家、不离地”的“三不要求”,而且倘若农村妇女都按照传统打工就业模式寻找出路去了,那么留守儿童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解决农村妇女就业就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了吗?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成都市妇联广下基层、广看民情、广听民意。曾经在沿海地区打工多年的郫县安靖镇高桥村村民代玉香走进了妇联干部的视线,这个刚刚回到村里的农妇坦率地说,在外打工最羡慕的就是看到别的母亲带着孩子亲热在一起的场面。刚刚做母亲没多久的代玉香始终放不下在家里的幼子,几经思量终于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机会回到家里。但光带孩子不工作,似乎也不太现实。为了寻找一个两全之策,代玉香绞尽脑汁。“我们必须对农村妇女进行角色的重新定位”,成都市妇联副主席高九云感慨,调研中类似代玉香的案例非常多,常常看到农村妇女闲来无所事事,创业就业和劳动力转移如何才能有机结合呢?“居家灵活就业是个好办法。”为此,成都市妇联萌生了以刺绣、棕编等传统手工艺为抓手,探索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的路径,成都市社会和劳动保障局、郫县、都江堰、新津等市级职能部门和区县党委、政府予以了大力支持。
妇联组织政府搭台
企业参与形成新格局
在成都市妇联的调研中,91.7%的失业失地妇女迫切希望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就近就业。在有巨大需求的背景下,人气迅速聚集起来,成都市妇联积极协调争取到各方资金扶持数百万元,用于开展居家灵活就业。“是不是有一帮人来绣就可以了?”分管妇联工作的成都市委领导已经想到更远,明确要求市妇联“要把居家灵活就业工作和帮助蜀绣找市场结合起来两手齐抓,在市场化、系统化、规模化上狠抓落实。必须要以市场引导妇女参与培训,提高技能,增收致富;要加强科学规划,并将规划落实到底,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重视规模,充分发挥聚集效应,尽快建立产业链完善的主题产业园区”。
有人绣了但不能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要是绣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难道永远靠市妇联争取资金扶持不成?这根绣花针到底有没有市场?这个市场到底是啥样?正当成都市妇联积极寻找市场的时候,来自社会企业的反馈令她们为之一振!一条“风投资金看上蜀绣”的媒体报道,吸引了她们的注意。在与这家民营企业联络的过程中,她们发现了市场的先行者,敏锐的企业家们已经发现了蜀绣这个潜在的产业,其中不乏实力企业。而这些企业初步掌握了市场的渠道,但缺的是成熟的绣娘,能够持续不断地提供产品。而这,正是妇联所长,也是眼下所急的,双方一拍即合。由妇联起头组织,政府搭建平台,企业积极参与的多方合作模式很快建立起来。但由于这些企业大多也是初入这个行业,虽然前景看好,但眼下怎样做大做强却还并不清晰。“企业需要的是做大做强这个产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我们需要的是做大做强的这个行业,能够帮助更多的妇女就业,我们跟企业的诉求是一致的”,成都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进表示。于是,成都市妇联把眼光投向外面,寻找“老师”。已经形成10万绣娘,年产值达30亿元的苏绣,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她们的视野。省委、市委领导共同带队前往苏州“取经”。
向苏绣取经
蜀绣初探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比众多企业的积极参与,让妇联看到蜀绣的市场前景来说,苏绣的集约化、规模化,近似于工业模式,却又深刻烙印文化创意产业痕迹的产业发展方式,更让妇联看到了蜀绣的美好蓝图!“种桑、养蚕、织布、刺绣到销售的一条龙产业形态,要是能够完整地在成都恢复、形成,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一幅世界现代田园画卷啊!”王进如此感慨。正是带着这样的满腔热情和深切情怀,成都市妇联连同区县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向苏绣“取经”。
上世纪90 年代,苏州镇湖镇绣女先是外出拜师学艺, 然后到镇上开店。几年时间内, 镇湖刺绣业初具规模并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形成了集刺绣设计、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刺绣专业市场, 也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一公里长的绣品街上,开了400多家绣店。那里不仅有中国刺绣艺术馆,还有数家规模较大的私人刺绣艺术馆。目前镇湖90%以上的女劳动力从事刺绣,30%的男劳动力从事与刺绣相关的工作。2008 年镇湖刺绣销售达6.6 亿元,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超过30万人。相比之下,蜀绣行业规模较小,机构公司、人才分散,产业链、营销链远未形成,产品形态单一,缺乏发展载体……蜀绣难以形成产业化的原因迅速被分析出来。蜀绣的目标就是要向苏绣看齐!
如今,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通过妇联组织整合社会资源,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域成都范围内,共建立了蜀绣、棕编、草编、藤编等居家就业示范基地23个,开展技术培训18060人次,帮助13492名妇女实现稳定就业,年产值超过亿元,实现人均年收入1.3万元,特别是在郫县安靖镇,已建立起郝淑萍、孟德芝、杨德全等大师工作室6家,叶显俊等家庭绣房150余家,直接吸纳蜀绣从业人员1100多人,2010年实现蜀绣产值8000余万元。既充分解决了妇女充分就业的民生问题,也促进了当地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更促进了社会、家庭的和谐幸福。
都江堰灾区“板房绣娘”
绣出一片新天地
当下,不少人对“危机”两字,有了新理解,有“危”方有“机”,危机甚至蕴含着生机、商机。对这个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汶川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都江堰妇女了。为帮助灾区妇女就业,有关方面专门为灾区妇女建立了蜀绣艺术板房学校,为她们提供技术培训。通过半年多培训,刘萍从一窍不通,到现在已经学会上绷、用针、分线、翻绷的方法。等到学业有成,她们的蜀绣作品还能卖出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价格。
家住都江堰馨桂苑安置点的灾区妇女雷晓虹,每天骑自行车到学习班学习蜀绣。正当大家赶学蜀绣技艺、争取早日出师的时候,一个消息传来: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妇联将联办一台“三八”节电视晚会,并特别邀请勤学蜀绣技艺的成都姐妹出镜,讲述灾后重建中的故事。“全国人民都在关心我们灾区群众,我们也要给他们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经过商量,雷晓红等4名姐妹加班加点,用近两个月的时间,绣出了一幅名为《关怀》的蜀绣作品:在蓝色的板房前,一名母亲怀抱稚儿,正在读信,这封信也许是远在外地的爱人寄回来的,也许是关心受灾群众的爱心人士寄来的,母亲和孩子的眼神、表情都栩栩如生……
今年9月27日,在风景秀丽的都江堰伏龙观下,“感恩祖国、感恩世界——都江堰灾后重建答谢暨创意产业成果发布晚会”在壮阔的交响乐和绚丽的蜀绣时装秀中完美上演。“好漂亮的衣服哦!出自哪个名家之手?”许多观众惊叹不已。殊不知,这征服观众的美轮美奂的服装,都是都江堰“板房绣娘”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蜀绣精品!创建女性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的成功实践,为大力发展“绣娘”、“织女”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根绣花针里
蕴含的“富民惠民经”
“蜀绣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项具有实现规模发展潜力、可持续发展前景的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绣娘’、‘织女’经济,是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服务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实现女性居家灵活就业的一项惠民工程”,王进感慨,通过农村妇女就业与非遗项目的结合,达到了一举多得的目的。一是通过居家灵活就业的方式,破解了农村妇女就业难题;二是找到了非遗保护的最佳路径,在藏富于民中传承;三是解决了留守儿童等系列问题,促进了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四是充分发掘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成功探索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目前,关于蜀绣产业振兴发展可谓捷报频传:都江堰、郫县等党委、政府也从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高度,将发展刺绣等传统手工产业纳入当地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扶持和推进。市委主要领导专门到郫县现场调研;成都市经信委以对成都产业规划的宽泛视觉,捕捉到发展“绣娘”、“织女”经济对蜀绣产业的振兴和腾飞蕴含的巨大机遇,将蜀绣等手工编织产业列为成都轻工产业的重点发展计划中;同时,“成都蜀绣产业园”的概念性规划和可行性论证报告也已出炉……
围绕市委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定位,成都市妇联将深入推进“2010-2015年妇女就业增收快车行动”,力争用5年时间,在全市重点建设100个“巾帼科技致富示范基地”,特别是“绣娘”“织女”为主体的多种手工类项目基地,将“绣娘”、“织女”产业经济的成功模式扩散到全域成都,进一步增强妇女参与经济建设能力,使广大妇女最终成为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
没有双手 舒梅用双脚绣牡丹
这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姑娘!她叫舒梅!
当地的领导感慨地说:舒梅,要是参加“中国达人秀”,一定是冠军!
一只脚夹针,一只脚送线,一根红线准确无误地穿进针眼,她双脚配合,在一张白布上绣出了牡丹花、百灵鸟。在邛崃南宝山新修小区,这个让人感动的这位姑娘已经在当地家喻户晓。舒梅从汶川大地震灾区搬迁到邛崃,为学会用脚穿针绣花,她右脚心曾100多次被针刺伤。她没有双手,却自强自立,学会了用脚绣花,她的坚强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大多数时候,舒梅独自埋头在家里的一张长木椅上绣花。学好刺绣,对于四肢健全的正常人来说也非易事,更不要说舒梅了。仅是穿针引线的活儿,都不是一件轻松事。原本,一些刚听说她的人想她会请人帮忙,但没想到舒梅左脚夹起一股红线,右脚在上面“轻抚一下”,就将一股红线分成了6根。接着,她左脚夹针,右脚送线,眨眼间就穿好了针?然后她用右脚在布上扎针,左脚拔针。就这样,针线在她双脚的一扎一拔间,很快绣出了一朵牡丹。
舒梅是汶川县漩口镇洪福山村人,幼时在一次严重的烫伤中失去了双臂。丈夫是一个普通农民,他们有一个6岁的女儿。汶川大地震发生时,舒梅和家人因为在玉米地里锄草躲过一劫。在迁往邛崃临邛镇暂住时,她闲不住了,便开始学绣花。舒梅曾试过无数种办法穿针,但都不方便。她突然想到,自己既然可以用脚夹筷子吃饭,为何不试试用脚穿针呢?哪知道,她用左脚夹住针,右脚送线。因为受力不稳,两脚颤动,针一下扎进她的右脚板心,一下就扎出了血。
“我的梦想就是要用这双脚绣出自己的美好未来,学会自强自立!”舒梅说,她有信心绣出更多更好的绣品,用自己的汗水换取报酬。不管这条路多难走,她都希望能走下去。
涉足产业 颜俊辉探索中国LV
今年9月27日,身着精美蜀绣服饰的几十名职业模特与都江堰绣娘一起在伏龙观上演了一场时装秀,并展示了传统蜀绣精品服饰和都江堰绣娘制作的四大系列蜀绣精品。这个精彩的秀给很多人留下了难忘的深刻印象。颜俊辉,盛世文锦公司的老总,就是这个秀的幕后推手。
在这场都江堰灾后重建答谢暨创意产业成果发布晚会上,以打造蜀绣产业高端产品的实体店“锦华馆”正式落户都江堰,将着力于对蜀绣的研发和创新,并带动都江堰灾后蜀绣产业走向高端发展。据介绍,“锦华馆”将以蜀绣传统技法为基础,以符合当下时尚、审美要求为设计理念,开发涵盖家居、服饰、商务礼品等蜀绣产业高端产品,创建四川本土原创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创意品牌。与此同时,“锦华馆”将以“都江堰蜀绣产业基地”为核心,各级乡镇、村、组集中生产点为基础,依托多层次培训,在不离乡、不离地、不改变现有生活形态的情况下实现上万妇女灵活就业。眼下,“锦华馆”已经进入宽窄巷子,下一步更具突破性、挑战性的举动也在酝酿中。
“锦华馆”就是颜俊辉的得意之作。而业内熟知,却是李连杰壹基金的羌绣扶持计划,她是这个项目的发起人之一,如今,羌绣已经快速崛起。但这并不是颜俊辉的终极目标,她希望通过蜀绣,这个更加具有精致华美特点,更具国际高端市场潜力的传统手工业繁荣壮大起来,成为将来她创办中国LV的基础。“如果一种文化只能在博物馆看到它的话,它就离消失不远了,一定要让它有新的生命力,要融入新的时代。”颜俊辉认为,蜀绣必须要增强其消费性,要能影响我们的消费和价值观。颜俊辉举例说,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羌绣由于与国际奢侈品品牌合作,争取到了大量的订单,如今其绣娘队伍已发展到7000多人。“只要蜀绣融入时尚元素,也可以赢得广阔的市场前景。”
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产学研一条龙发展
苏绣这样“激活”民间工艺
苏州市高新区镇湖街道素有“中国刺绣之乡”的美誉,苏绣也已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苏绣作品常常代表“苏州特色”作为重要嘉宾的馈赠。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时隔8年重新招收“专业绣娘”,并与镇湖街道寻找出了一条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苏州工艺美院副院长黄海强调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成功,关键要看地方的支持力度。
黄海说,苏绣班面向苏州镇湖地区的初中毕业生,招收五年制苏绣学员,为镇湖地区定向培养苏绣专门人才,正式启动了合作培养苏绣行业技艺精、知识博、眼界广的“现代绣娘”。 他透露,8年前的苏锈班仅仅是一个五年一贯制的专业,学生毕业过后从事刺绣行业的不多;而现在的苏绣班,已经与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率先合作,并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样,不仅能培养出文化水平高,创新意识强的“苏绣”传人,还能确保这些人才为将来苏绣产业发展锦上添花。
苏州市高新区镇湖街道把合作办学的“苏绣班”列为街道的根本事业。由于艺术类学校的学习费用相对较高,所以街道出资对五年制苏绣班的镇湖籍学生进行学费补贴,还为这些同学每年颁发“镇湖苏绣新人才”奖学金。此外,镇湖还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的形式让更多的传统绣娘接受现代艺术培训,在当地的中小学校中,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对刺绣的兴趣,当地小学还编撰了《镇湖绣艺》的校本课程。黄海说,如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将是值得借鉴的,全国的民间工艺很多,有的甚至濒临失传,如何“激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应当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去进行现实的保护,逐步让这些文化遗产留在我们的“精神家园”中。
长沙市委市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
湘绣产业为龙头 5亿元打造沙坪风情小镇
长沙沙坪是湘绣的发源地,享有“中国湘绣之乡”美誉。湘绣作为长沙的传统产业,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发展,已成为无与伦比的湘绣文化艺术。目前,长沙从事湘绣技艺的超过2万人,规模以上湘绣企业上百家,配套企业几十家,产量占全省湘绣总量的近七成,发展湘绣产业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基础优势和人才优势。
2008年10月,长沙市开福区区委、区政府为了发展沙坪湘绣产业,明确了以湘绣产业为龙头,打造“沙坪湘绣产业园”,并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两个产业相互发展的良性态势,并启动了沙坪湘绣产业园项目建设。沙坪湘绣产业园项目自确定以来,得到了长沙市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并把沙坪湘绣产业园项目纳入长沙市100个重点帮扶企业之中,还派出由市纪委组成的“两帮两促”工作组,对沙坪湘绣产业园项目进行了一对一帮扶。同时,也得到了开福区区委、区政府的重点扶持,把沙坪湘绣产业园项目列入区重点建设项目。
据了解,沙坪湘绣产业园项目由沙坪湘绣文化广场、沙坪老街的复古改造、沙坪新街的建设、350亩艺术大观园等四大内容组成。沙坪湘绣文化广场建设工程是整个沙坪湘绣产业园项目的龙头,具有标志性意义,是一个既能使大型旅游车辆停泊,又能体现湘绣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广场。沙坪老街全长1.3公里,宽15米,拥有门面250栋左右,通过规划设计,使之成为一条具有明清时期风格的商业街。350亩艺术大观园是整个沙坪湘绣产业园项目的重头戏,通过前期对沙坪湘绣的整合与改造,最后再在规划区内建设此园。在此园区中,将集中湘绣的生产企业以及湘绣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同时,在园区中建设一个画家村,把全国各地一流的画家、书法家以及其他门类的民间艺术家集中于此,真正打造一个艺术的天堂,从而带动湘绣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