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满镶滚”和“花托肩” 阳宗服饰流行明朝风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满镶滚”和“花托肩” 阳宗服饰流行明朝风(图)
村中老人还固守着传统服饰。配图

  走进澄江阳宗镇的村落,仿佛走进一部老电影里,那里的老人穿着古老的满襟衣服、灯笼裤、绣花鞋,悠闲地坐在墙角晒太阳,或是穿梭于幽深的小巷,绣满花的艳丽衣服点缀着阳宗寂静的村庄。这自明朝就沿袭至今的古代服饰彰显着此地的丰厚历史和人文魅力。

        近日在玉溪举行的第三届云南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节上,来自阳宗海管委会阳宗镇的民间传统汉族服饰,以其颇有特色的古典风貌夺人眼球,仿佛从方苏雅拍摄的云南晚清照片中克隆出来的一样,饶有趣味。

        其实,这样的服饰并不仅仅是展品,在阳宗镇新街村,你随时都能看到老人穿着古老的满襟衣服、灯笼裤、绣花鞋,悠闲地坐在墙角晒太阳。她们的衣服长及膝盖,大襟、领口和襟边都用花边镶滚,裤脚也要镶上花边,绣花布鞋的头向上翘起,鞋跟后面还多出一块舌状的布。不由得让人想起云南十八怪中的两怪来:裙子穿在长裤外、鞋子后面多一块,很像老照片里清朝时期妇女的服饰,连阳宗人也称这种服饰为古装。这种服饰颇有古风神韵,却依然流行在这里的村落中,俨然就是一道“另类”的时尚风景。

        在阳宗,所有穿这种衣服的都是汉族,走出阳宗就不可能再见到同样的衣服,由此显得独具魅力。

        阳宗的“古装”衣服有两种:“满镶滚”和“花托肩”。穿“满镶滚”的年龄大一些,都在五六十岁以上,现在阳宗的老人一般都还在穿;穿“花托肩”的,过去是年轻人,现在几乎没有人穿了,只有一些人家里还保存着,只有过节玩花灯的时候穿一次。

       “花托肩”要在衣服领口订上宽五寸、长二尺的托肩,托肩上绣满山茶、牡丹、喜鹊等吉祥纹饰,或绣上一些寄托祝福的传说故事、劳动场景。在托肩的周围用各种颜色的绸辫镶边,衣摆、裙口等地方也用布条和绸边镶边。因为颜色艳丽、富贵,“花托肩”是阳宗女孩子结婚时必需的古老婚服。“满镶滚”要比“花托肩”简单很多,黑色托肩上不绣花,只用各色布条、丝辫镶边,色彩淡雅、朴素美观。

         与之相配的裤子是“灯笼裤”,裤筒周围4寸高的地方用丝线绣成图案,图案上下还用“龙纱辫”镶起,穿起来像灯笼在飘荡。鞋子叫“扳尖鞋”,像一只木船,鞋尖向上翘起,鞋帮绣着半截花,还有蜂、蝶图案。后跟上部钉着一条舌状的布,叫“鞋拽巴”。

         衣服穿好后,还不能出门,还要做头。头要梳成中国最古老的“高髻”中的一种“斫子高髻”,这种发型在明清两代最为流行。头部的打扮也是最费时间的,至少要40至50分钟,而且要别人来做,自己是没有办法的。

        这种服饰什么时候出现在阳宗的,文献上没有明确记载。不过当地人都认同的说法是,像关索戏一样,由军队带入云南进入阳宗。阳宗的土著民族是彝族,明朝时期,随军队进入云南的外来人比较多,他们在教会当地人先进耕作技术的同时,也把外地的服饰文化带了进来。阳宗人在当时的彝族服饰上加入外来服饰的特点,就成了现在的长衣。阳宗由于地形原因,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古时候的服饰就得以保留下来。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阳宗与外界交流多了,现代服饰涌了进来,传统服饰受到了冲击。现在,年轻人基本不再穿传统服饰,只有60岁以上的人还固守着这个传统。

        恰恰也是在和外界的交流中,阳宗的“古装”开始不断受到关注。一直以来,中央和省的相关部门都来阳宗收集服饰去展出,国内外的游客纷纷来到阳宗购买、收藏这种古老的服饰。

       “衣服上的每个装饰都得认真做,什么事不干也得一两个月才可以做好一件衣服。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穿了,会做的人也少了。”村中老人对外地人或者游客的好奇目光早已经见惯不怪了。

        现在,阳宗服饰面临失传危机的现实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把传统服饰作为农村文艺队的服装,借助阳宗文艺队多、文艺兴盛的优势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保护措施之一。于是,在节庆日里,阳宗人像当年出嫁的新娘一样,盛装打扮,一套套色彩艳丽的衣服随文艺队演出张扬着亮丽的色彩,重新熠熠生辉。

来源:昆明信息港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