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绣:它是湖南长沙一带刺绣产品的总称。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湘绣是起源于湖南的民间刺绣,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其特点是: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富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在湘绣中,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子绣、剪绒绣、立体绣、双面绣、乱针绣等等,都注重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即使一鳞一爪、一瓣一叶之微也一丝不苟。
“女儿说,母亲,我给你开个博吧。一直认为写博客是属于像女儿这一代人的潮流,比起用绣针游刃有余的在真丝缎面上的穿梭,拿键盘敲打字符简直是要了我的命。说实在的,在湘绣艺术事业上摸爬了几十年,非常希望通过这个网络平台认识更多圈内外的朋友,给喜欢刺绣艺术的朋友提供帮助,同时更好的传播我们民族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国家级湘绣大师柳建新在博客上留下的一段话。为了探寻湘绣的魅力,走进这门大多数人“只知其表,不知其实”的民族艺术,记者走访了柳建新的“湘女绣庄”。
湘绣:魔术般的艺术
湘绣近百年来被世人普遍认为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深褐色菱纹信期绣”、“黄绢地长寿纹绣”等大量刺绣残片证明湖南刺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湘绣在清代后期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刺绣体系。清末,湘绣艺人李仪徽首创掺针绣法;胡莲仙于1898年在长沙市司门口开设了第一家湘绣“吴彩霞绣庄”,掺针绣法通过胡莲仙传教徒弟而得以推广。掺针绣法能表现物像的浓淡阴阳、色阶渐变、色调混合,再与极为精细的劈丝技术相结合,使文人绘画的精神得以充分展现。清末民初,湘绣艺人廖家惠绣制《吴佩孚母亲像》(现藏上海博物馆);“奉安大典”中,孙中山先生灵柩覆盖的是湘绣棺罩(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1933年长沙锦华丽绣庄刺绣的《罗斯福总统绣像》(现藏美国亚特兰大市小白宫博物馆),在美国芝加哥百年进步博览会上展出,引起轰动,使湘绣扬名国外。这一时期,湘绣技艺均已达到相当高度。
解放后,在原有绣庄的基础上,组建了国营红星湘绣厂、湖南省湘绣厂、长沙市湘绣总厂(已改制)、长沙县湘绣厂(已破产)、望城县湘绣厂(已破产),鼎盛时期从业人员近10万。同一时期,湘绣名老艺人余振辉发明和完善了鬅毛针法,使湘绣表现的狮、虎栩栩如生,成为中国四大名绣中独有的著名针法。通过数代艺人的传承、发展,湘绣技艺现已形成5大类72种完整的针法体系,为完美地表现文人绘画和现代摄影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双面全异绣使湘绣的表现形式和技艺水平达到了惊人的高度,国人誉为“超级绣品”,外国友人称为“魔术般的艺术”。
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先后授予的湘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有李凯云、杨应修、黄粹峰、刘爱云、周金秀五位。湘绣狮、虎等题材的作品现藏中国工艺美术馆,成为国家级珍品(国宝)。湘绣艺人曾多次受国家委派,到国外表演,大量湘绣作品作为国家礼品馈赠国际机场和友人,传播了中华文化,增进了国际友谊。1979年湖南省湘绣厂改为湖南省湘绣研究所,199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拨款780万元建立了湖南省湘绣博物馆。1986年成立长沙市沙坪湘绣厂(民营),2003年中外合资修建了湖南星沙湘绣城。2005年,我国“神六”太空之旅,搭载了湘绣作品;2005年10月,在江苏省木椟举办的“中国四大名绣展评”中,惟有湘绣《长寿鸟》获一等奖;2005年11月,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在杭州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精品展”中,湘绣《安南绣像》获得刺绣类惟一金奖。
柳建新:湘绣当以文化内涵来传承
在采访过程中,有熟知内情的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去街上走走,你会惊奇地发现林林总总的湘绣门店里,陈列的产品大多都是雷同的产品。”谈及行业的现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项目传承人的柳建新坦言,从上世纪中后期开始,从事湘绣行业的单位只剩下十几家,而其中大部分只注重湘绣的商品价格而少有关注湘绣文化的传承。“这样的情况使得湘绣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湘绣也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了价格低廉的产品印象。”
谈及这里,柳建新给记者展示了前不久刚刚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项“百花杯”金奖的作品《银虎》。“事实上,湘绣大气且不乏秀美的作风绝对在整个刺绣界能够独树一帜,整个行业的现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湘绣界现今缺乏一种文化内涵。”据柳建新介绍,当时创作《银虎》就花了一整年的时间,作品主要采取了湘绣独创的鬅毛针法表现出虎毛蓬松刚劲与威猛之感,同时在粗犷的麻布面料上,运用浓淡粗细各色丝线层层加秀,有表里、层次、聚散、深浅,使绣出的虎毛在看似只有黑白的简单色调上显得色彩斑斓,麻与丝形成强烈的质感对比,虎目怒目圆睁,咄咄逼人。“当时有人出价30万想购其收藏,但是我拒绝了!我想这幅作品可以留给我的学生们学习,他们必须创作出更多有文化内涵的作品来强大湘绣的影响力!”
刘雅:海归为圆母亲的心愿
古稀之年的柳建新本应和其他人一样安享晚年,然而她不仅没有放下手头的针线,还把在英国攻读国际商务管理硕士的女儿刘雅叫了回来。“眼前的工作室就是我和妈妈一起合办的,她年纪大了,我愿意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母亲的心愿结合在一起,将湘绣艺术发扬光大。”
刘雅表示,虽然近年来湘绣画出了迷人的风景线,但湘绣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仍旧较低,从业人员结构失衡的情况普遍存在,湘绣的许多工艺技术传承仍然面临着后继无人等难题。“这不仅需要有精妙的手工,还需要有独特的创意,更需要有一股热爱的意念。”然而,又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将自己的青春投身在漫漫的针线之间?刘雅告诉记者,事实上目前在她这从事湘绣研究和创作的“绣女”大多是从湘绣研究所退休后的中老年人。
据了解,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很早前就已经开设了湘绣专业,每年都会培养出一批该专业的“科班”学子。“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湘绣专业人才匮乏的状况,但是很多学生在毕业后真正从事了1-2年后,就选择退出了,这还是归结到了个人意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