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湖绣品街绣出了精湛的工艺,绣出了艺术的珍品,绣出了地域特色、产业发展,是一条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特色商业街。”3月11日,在苏州高新区镇湖绣品街商业发展座谈会上,镇湖绣品街通过了全国特色商业街专家评审,成功晋级“国家队”。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主任韩健徽连用三个“绣出了”表达了对镇湖绣品街的肯定。
绣品街产值累计超30亿元
始建成于1998年的镇湖绣品街,位于高新区镇湖街道,呈南北走向,全长1700米,粉墙黛瓦间透着浓浓的江南水乡气息,沿街两侧拥有商铺400余家,是一条集生产、销售和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商业街。
苏绣在刺绣艺术中稳居中国“四大名绣”之首,而镇湖刺绣就是苏绣的代表。绣品街上的绣品备受中外顾客的青睐,产品不但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还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10多年来,绣品街刺绣产值已超过30亿元,成为镇湖群众增收致富的经济长廊。2010年,镇湖绣品街成功创建为“苏州市特色商业街”。
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党委书记虞美华告诉记者,绣品街上的镇湖绣娘最早从“绣绣被面”起家,如今已经升华为对刺绣艺术的探索和追求,一批绣娘从一般的“刺绣工匠”成长为农民刺绣艺术家,涌现出了卢福英、姚惠芬、姚建萍等十大绣娘。有6位被列为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成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4人成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50多人获得初、中级技术职称。
“绣娘经济”搭起农民致富路
镇湖因绣品街而闻名,而绣品街的建设也推动着“绣娘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着绣娘们的人生。
走在绣品街上,梁雪芳的心情有点激动,经营绣庄的十几年的她,深深感受到,刺绣已不只是一项谋生的技能,而是一项事业,开始改变她的人生。这位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深信,镇湖绣品街创建为全国特色商业街后,镇湖绣品街的发展环境与自身事业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 镇湖刺绣有着悠久历史。目前,总人口才2万多人的镇湖,直接从事刺绣制作生产的绣娘有8000多人。镇湖刺绣从以往的农民副业到如今的主业,成为了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成为广大农民创业、就业的平台。
据统计,由于镇湖“绣娘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就业超过12000名,镇湖的劳动力就业率超过9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5923元,增加到去年的16000元,年均增幅达22%,刺绣收入达到人均收入的70%。这一“无烟工业”富民的科学发展模式,得到了专家们的充分肯定。
政府“呵护”促进刺绣发展
苏州刺绣虽然流传至今已有千年的,但却遭遇许多“现代困境”:刺绣版权侵权;苏绣的接班人培养等等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为避免刺绣版权侵权,高新区及镇湖街道想方设法,与苏州市知识产权局联手,搭建起了刺绣工艺与摄影、美术的版权许可交易平台,把苏州本地画家、摄影家的作品以优惠价格供绣娘选用,今后绣娘们可直接与艺术家们在线进行作品版权交易。
为培养苏绣的接班人,从2006年起,镇湖街道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苏绣班”,定向招收五年制大专生,弥补了苏绣传统家庭“作坊式”教学的缺陷。
为抢救、传承、繁荣、提升“苏绣”文化艺术,今年3月,苏州市(镇湖)刺绣研究会正式成立,定期开展“苏绣”文化艺术理论学术交流与研究,指导当地绣娘刺绣技艺创新和生产制作,为刺绣业的传承、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也正是由于政府的“呵护”,从根子上解决苏绣发展的传承问题,使镇湖刺绣驶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1998省文化厅命名镇湖为“民间艺术之乡”,2000年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5年镇湖刺绣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6年文化部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针对镇湖绣品街的未来发展,韩健徽提出了五点建议。他认为,“绣品街的发展要进一步注重商、旅、文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的附加值;进一步打造绣品街的品牌价值;运用现代化的推广手段;进一步加强国内外的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