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幅山水春景苏绣铺展眼前,春色盎然,轻舟悠荡,啧啧赞叹声洋溢在返乡青年朱丽琼的苏绣坊中。走进连云港灌云县穆圩乡朱丽琼的苏绣坊,你将欣赏到二十多名绣女手持七彩丝线,正穿针引钱,上飞下翻,一幅幅苏绣跃然帛锦上。精美的苏州绣品怎会在苏北 僻远乡村落地生根?在与绣坊负责人朱丽琼的漫谈中,方知这个绣坊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成长历程。
务工:生活窘迫,走向陌生天地。
所在的穆圩是典型农业乡,她的家庭收入和当地的大多数人一样,靠每口1.6亩的薄田。全家几口人仅凭几亩地维持生计,日常生活,礼尚往来,孩子读书,样样要花钱。入不敷出的生活,让朱丽琼夫妇为生活而烦恼。那几亩田地,不管怎么种,怎么经营,颠来倒去,吃苦受累,收入都少得可怜。房子要翻建,孩子读中学,生活百样开支,使朱丽琼陷入窘境。穷则思变,朱丽琼夫妇盘在算着这日子怎么过。看到各处的招工广告,她暗暗在关注那些信息,和大多数人一样,她要寻找生活的出路。苏州的某绣品厂招工广告吸引了她,按要求,年龄35岁,女性,心灵手巧、有美术基础等个人条件都符合。就这样,她与丈夫商定,达成一致意见后,背上行囊,踏上了那片陌生的天地。
学艺:刻苦钻研,练就过硬本领。
在苏州绣品厂,按招工要求的规定,先做学徒三个月。三个只能拿生活费,三个月后,待遇按计件发放工资。陌生的天地,陌生的人,朱丽琼深知三个月的学徒期将要面对什么,也深知技艺水平与工资待遇的关系。在特殊的境地里,朱丽琼在心里种下了坚定的信念:无论吃多少苦,受多少罪,一定要学好技术。
因为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她对色彩和线条等美术理论知识理解得比较深透。而实践操作却不是想像中那样容易上手,苏绣注重运针变化,常用的针法就有齐针、散套、施针、虚实针、乱针、打点、戳纱、接针、滚针、打子、擞扣针、集套、正抢、反抢等多样变化。几天一来讲下来的知识点多了,互相干扰了。坚定的信念,让她潜心投入,时间、身心都沉浸在苏绣技术研习中。学习期间,朱丽琼除了食宿之外,所有精神都投入在学习练习研习上。
三个月后,在同期学习班中,上岗时的是她是最优秀的。是坚实起点的奠定,成就了她美好的未来。
创业:白手起家,奠定创业基础。
在绣品厂,朱丽琼以熟练的手艺拿了比别人高的工资,蠃得了别人羡慕的目光。可是她并满足于已有的收获,一个新的梦想在心里生成。2008年初,她对老师提出要回家属于自己的绣品坊。老师欣赏朱丽琼,没有想到她会有如此想法,当时怔住了。老师欣赏她也相信她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给她极大的支持,也给她鼓励,到苏北做绣,老师给她后续技术支持,替她销售绣品,技术销售均无后顾之忧。
回到苏北,没有人员,没有资金,没有场房。“三无”并不可怕,朱丽琼并畏怯,通过亲友的帮助下,在街上找到了合适的房子,资金有老师那片拿原料垫资,这些都不成问题。人员,有技术的人员,这可是最难最关键的问题。朱丽琼走老师的路子,用老师提供的原料,如出招工信息,引来一批又一批学习者。半年的辅导学习,稳定了一支刺绣队伍。发到南方绣品合格率达90%,而且卖到了较好的价钱。绣娘的月收入也都达到600至900元。白手起家,在零起点上迈开了成功的一步,朱丽琼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与幸福。
发展:初具规模,把好质量关口。
苏绣落户苏北僻远乡,在远近乡野传开了。前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朱丽琼审时度势,转变了新思路,以现有条件稳定队伍,逐步扩展。她采用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办法,紧抓成熟队伍,发展分散队伍。能常驻的人员集中在绣坊,有家庭事务影响不能集中的,将原料和工具带回家做。这样的处理解决了家庭事务与刺绣的矛盾。
队伍有规模了,绣坊的生存关键朱丽琼没有丢。因为她深知,质量是生命线,是生存线,用辛苦汗水浇灌出来的心血,不能因为质量问题烂在手里。她没有精力监管一针一线,但所有人的绣品凝聚着她的心血。有问题了,都及时得到了指点和纠正。出去的绣品,件件都经她过目,花鸟虫鱼栩栩如生,色彩搭配浓淡相宜,人物山水引人入胜。靠近了“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的标准。至2008年底,朱丽琼绣坊发到苏州的绣品已超过200件,下半年全部售出。
展望:壮大队伍,带动一方致富。
苏绣落户苏北,为数不多。打开局面,做出规模的,更是寥寥无几。苏绣技术要求高,传统的针法,加之现代的创新,针法变化多端。朱丽琼说:“要真正做个好绣娘,绣出上品,练好基本功就得三年。”对绣品队伍素质的提升,她的思路就采用“蓝青工程”,也就是“徒弟带徒弟”。目前,贺春、田工等首批徒弟绣技较为成熟,她们带一批学徒,收效显著。
朱丽琼的绣坊没有满足于现在的规模,更没有满足于现在的绣品质量。她有自己的远景设想。2009年,将加强培训指导,努力提升绣品质量品位,将刺绣队伍发展到百人以上,让留守的姐妹们用指尖致富。绣品质量上层次之后,销售将转向出口海外。
美景在手,蓝图在心。孜孜追求,朱丽琼的绣坊将绣出前程似锦的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