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位农村妇女,她手中的针线,犹如画家手中的笔墨丹青,刺绣出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所绣物品针线细密,色彩鲜艳,富于生活情趣,人物惟妙惟肖。她就是不久前被东阳市评为民族民间艺术家的绣娘吴云光。
日前,笔者慕名来到东阳市湖溪镇八里湾村下田心自然村,采访了绣娘吴云光。
受母熏陶,痴迷刺绣
吴云光的娘家是东阳市横店镇后周村,在三姐妹中,她是大姐。从懂事那时起,她就知道母亲有一手好刺绣。也许是从小耳濡目染,或者是女子天生喜爱飞针走线的缘故,她打小也喜欢母亲绣的荷花、桃花、麦秆扇子上的“月亮”。每当母亲到田野干农活,她就在家里偷偷地拿起绣针练。那时家里穷,放在家里的花线和刺绣的底布不多,为此,她就把父亲白布衫的上衣口袋布撕下来作底,拆下自己袜子上的棉线作花线。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吴云光的绣花竟然可以与母亲相媲美了,时常得到父母的称赞,这更激发了她对绣花的兴趣。姑娘时的她,绣出了许许多多的作品,她都当做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后来,时不时地有亲朋好友上门讨要她的绣品。
上世纪60年代初,23岁的吴云光嫁给了东阳市湖溪镇八里湾村下田心自然村退伍军人施松昌。“嫁妆中那枕头、帐眼等上面的绣花全是我自己绣的。”直至今日,吴云光说起自己的嫁妆还是眉飞色舞。施松昌也对美术情有独钟,夫妻俩志趣相同、情投意合,常常互相合作:先由丈夫素描,再由妻子绣花,这样不仅避免了作品内容与别人雷同,而且培养了吴云光的自主创新能力。就这样,夫妻俩白天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晚上一起商讨艺术,也常常为附近村民接亲嫁女绣一些嫁妆。后来,接到的业务越来越多,手工绣花的速度就跟不上,为此,施松昌特地托在供销社工作的亲戚买了一部缝纫机,实现了从手工绣花到机器绣花的跨越。
高超技艺,名声蜚外
“你的绣花技术很好,帮我厂绣一批外贸产品好不好?”1986年的一天,在原东阳市针织一厂工作的一个亲戚突然捎话来。吴云光立马就答应了下来。一天又一天,吴云光整整为该厂绣了半年。飞针走线,吴云光的绣花技艺在该厂的产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并由此声名鹊起。听到消息的野风集团、东阳针织十厂也纷纷把睡袍、被服等外贸绣花产品送到她这里来。
那时的她,还限于花草动物绣,一次偶然的旅游,又使她涉足人物绣。1999年,吴云光和丈夫到厦门南普陀旅游,在商铺里看到了一幅素描的观音像。她出于好奇,随意问了一下价格,得知要800元,这让她大感意外,真是艺术无价啊!回来后,夫妻二人就开始搞人物刺绣的研究。
俗话说:画虎容易画猫难。人们对熟悉的事物很容易分辨出细微的差别,特别是人物肖像,像不像自己一看便知。但吴云光认为,花朵是讲立体感的,人物是讲究表情的。凭借多年的绣花经验,吴云光顺利地绣制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像绣。如《寿星图》、《八洞神仙》、《福禄寿三星高照》等作品,丝线细致入微,表情细腻传神,绣技之高能让人不见其线,就像一幅幅人物水彩画现于宣纸上一样。如今,她的人物绣作品不仅在本地受到欢迎,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部分寺庙也都有使用。一些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诸国的游客更将她的绣品视为艺术珍宝进行收藏。
花线巧手,舞出风流
一晃眼,从童年开始绣花的吴云光,如今,已是65岁了。原来那满头的乌发,如今已绣进了银色的花线。但一根针,一根线,花线巧手也舞出了风流。1996年,吴云光的绣品《老寿星》在东阳市“双学双比”竞赛中获得二等奖;1998年,吴云光成为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会员,同年,被东阳市湖溪镇党委、政府评为“三八”红旗手;今年初,又被东阳市批准为民族民间艺术家。
从一位农村妇女,成为市民族民间艺术家,“绣娘”吴云光很感慨。如今,她的三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她和丈夫有的是时间,内心也更加恬淡清静,她争取要用几年的时间,用平生多年积累的技艺绣出几幅精品珍品,或赠给国家或送给亲戚朋友珍藏,让艺术永驻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