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结缘沈绣 传承沈绣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100年多前,绣娘沈寿走进皇宫,走出国门,为中华民间文化留下一支宝贵的奇葩。100多年后,沈寿的第四代弟子绣娘周武珍及其伙伴的作品走进世博会,把这支宝贵的文化奇葩演绎成举世称奇的艺术珍品。
    结缘沈绣
    1960年,周武珍出生于海门市天补镇宝兴村,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农民。在奶奶和妈妈的教导下,能干的她6岁时就会纺纱了,那时她还没有纺车高。此后每逢寒暑假,周武珍都会和妈妈、奶奶一起纺纱织布,小小年纪就和女红结下了不解之缘。
    周武珍刚开始接触沈绣是在1976年。当时宝兴村兴办了绣花厂,想要招徕一批绣女。绣女!仿佛就是端坐在那里文静娴雅、蕙质兰心淑女的代名词。只要当上了绣女,就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劳作了。周武珍毅然报了名。
    绣花厂请来了沈寿第三代传人徐兰珍传授技艺。周武珍感觉自己就像久旱田里的小苗,努力汲取着养分,把老师所讲的内容一一咀嚼、体会,铭记在心。那时,她学习劲头十足,每天早晨四五点就去厂里学习,闲事还和伙伴们讨论绣法,心里眼里全都是平绣、打珠绣、彩金绣等。功夫没有白费,120多名学徒经过3轮淘汰,只剩下60多人作为绣艺骨干,而周武珍因绣功突出,被被选为技术辅导员。
    当时厂里的活儿以日本的和服腰带为主,简单的要三五十个工时,复杂的达到两百多个工时。周武珍每天三四点钟起床,除了吃饭、上厕所,整天都拿着针线,不离开绣架,一绣就是十几个小时,直到晚上12点才肯停止一天的劳作。“那时干活可带劲了,总是你追我赶的。”周武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满脸兴奋,“我们技术辅导员除了绣花之外,还要负责领货、送货,送货时如果产品有什么瑕疵不能通过检验,就要立刻补救。”
    年轻的周武珍,心里铆着一股劲,总想比别人干得更多更好,很多时候别人都回家了她还在厂里继续努力。在那个年代,每个工时只有2.5元,周武珍干一年也才800元工资。工作虽不能填给她带来富足的生活,但给周武珍带来的快乐是难以言语的。
    1988年开始,手工绣花渐渐受到机绣的冲击,工厂里的活儿越来越少,同事们纷纷改行。1995年,周武珍也无奈放弃沈绣,转做其他。可她的心里一直没法舍弃沈绣,虽然不再是自己的职业,沈绣依旧作为爱好陪伴着周武珍。她说:“沈绣作品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如果不让我绣,总感觉少了什么。”
    2008年6月14日,在广丰村周武珍家一栋平房内,13位沈绣传人在徐兰珍的指导下,各自绣出献礼作品,周武珍绣的是“弘扬沈寿艺术”6个字,表明了她的心愿。2010年5月21日,海门市沈寿刺绣艺术研究会成立,周武珍任副会长。
    绽放奇葩
    人们常问周武珍刺绣的秘诀是什么?她笑着说,“绣花是一门安静的艺术,需要长时间的练习,绣花女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坚持下来。”
    的确,成功之花是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浇灌出来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脱离了师父的教导后,周武珍自己也一直在摸索着沈绣的门道。她发现,沈绣和其他很多艺术一样,需要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赋予所绣的画物生命。每次刺绣,周武珍都会郑重其事,把手洗净,关掉手机,静下心来,一心一意沉浸在刺绣的世界里,因为刺绣的心态会影响刺绣的质量。“就像武侠小说里描写的那样,”周武珍笑道,“手中有剑还不够,必须要做到‘手中有剑心中有剑’。”她说,只有抛却一切杂念,一心想着所要绣的东西,才有可能绣出绝佳绣品,否则,即便拥有超一流的刺绣功底,所绣出来的东西也是死板的,而非活络的,有生命的。
    可是人非圣贤,如何做到心如止水,不受外界影响?周武珍说:“其实很简单,即使有什么烦恼,坐在绣绷前绣上几针,烦恼自然而然就没有了,越绣越开心,越绣越平静。”沈绣不仅是周武珍谋生的技能、多年来的爱好,更是她的“心灵过滤器”,只要沉浸在沈绣的世界里,就仿佛到了世外桃源,一切烦恼杂念皆可抛弃。
    要使作品成为“活的艺术”,周武珍付出了不少心血,长时间坐着刺绣,使她得了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长久以来她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刺绣,现在她也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绣上一阵,白天的杂事太多了。而凭着她对沈绣的热爱,很多时候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不挪窝儿。周武珍感慨道:“一件绣品绣的时候劲头是很足的,等绣完了,整个人松懈下来,才发现前所未有的累。”但即便如此,她依旧心心念念记挂着沈绣。她的志向早已突破了传统绣娘的圈子,飞向了更高更远更广的天地,她要使沈绣这朵古老的传统民间奇葩在自己手中开得更鲜更艳!
    周武珍是一个永不倦学的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她的注意力也逐渐从学绣转向了如何创新。人说:绣花是个细活儿,传统刺绣讲究一个“细”字,很多绣娘包括一些颇有成就的刺绣大师都是在细字上下功夫做文章,力求做到针脚齐、做工细。先前周武珍对此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感到这种绣法似乎还欠缺些什么,但却一时也说不上来。她买了很多有关刺绣以及美术方面的书来看,又请教了很多刺绣大师,努力寻找问题的症结。
    在不断地学习、研究和实践中,那个问题在周武珍的脑海里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原来“做工细,针脚齐”只是刺绣基本功的一个方面,纵观刺绣发展史,无论是绣人像、花鸟、动物、山水等都与绘画、美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面有素描造型、明暗关系、色调处理以及油画、白描、国画等不同画种不同题材的不同表现手法。刺绣是一门综合了许多艺术的技艺,尤其是绘画方面的技艺。刺绣只有与绘画相结合才能焕发出那动人的魅力。比如绘画讲究用笔的粗细,刺绣也不能一味地追求细,换句话说,就是该粗就得粗该细就得细,此外还要有光的变化、色调的协和……为此2007年,周武珍专门请了老师教自己素描等绘画技巧,经过几年的努力,周武珍终于掌握了将美术和刺绣融为一体的技法。
    入展世博
    “绣了这么多年,有快乐,也有烦恼。”周武珍总结说,“当作品成功的时候很开心,最烦恼的就是绣得不像。”绣得不像怎么办?周武珍果断地说:“那就拆掉了重做。”
    2009年8月28日,温家宝总理来到叠石桥视察,这是海门的盛事,该如何纪念呢?11月份,周武珍萌发了以沈绣纪念温总理到来的想法,得到了众绣女的一致赞同。大家从诸多照片中挑选出一张最能展现总理风采的照片,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浩大工程。2010年元旦小长假的第二天开始,7名刺绣高手三班倒日夜不休。周武珍在刺绣的同时,负责为大家提供食宿和场所。
    按照片勾勒好温总理的轮廓之后,周武珍生平第一次这么庄重地坐在了绣绷前。每天从早绣到晚,周武珍和她的伙伴们用小小的绣针一针一针地绣着,绣着海门人民对总理的无尽感激,绣着普通绣女对总理的崇敬之情……就这样,整整4个月,她们没有离开过绣绷!这4个月,与其说是在用针绣,不如说是她们在用心与总理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穿越年龄界限的交流。
    小小绣品,大家为它付出了许多。绣女们有的尿血还坚持着绣,拔掉吊针、丢掉刮痧板又上绣架。绣品主要绣4个人物,而人物是最难的,难处就在于神似。温总理的模样大家都熟稔于心,一旦绣得不像,就连不懂刺绣的人也能看出端倪。大家的压力很大。4个人物像,先绣的一个人物半边脸已经绣好了,可神韵看着仿佛没那么像。怎么办呢?时间这么紧,继续绣下去吗?但绣出来的效果不好怎么办,会不会影响世博会参展?时间越来越紧,大家沉默了,最后决定拆了重做。周武珍鼓励大家道:“没关系!2009年那幅‘奥巴马总统合家欢’不是也很好吗?被胡锦涛主席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这说明我们是有实力的!……”
    听了周武珍的话,大家不再懊恼,重又雀跃起来,互相鼓劲互相打气。人物脸部一根花线要分成16丝,皱纹还得剥成一毛线绣。整个照片无空白,有多少头发几乎就有多少针,一个头部就绣了6万针。当负责调光的周武珍绣完最后一针时,初夏的朝阳把那柔和光线如水般地洒在了温总理那张欣慰的笑脸上。5月份,“温家宝总理来到叠石桥”这幅沈绣作品参展上海世博会,8月份在中国第五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再获金奖。

来源:中国妇女网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