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林是整个渣滓洞和白公馆中受刑最重的一个女共产党员,同时还是狱中职务最高的女党员。被捕前她是万县中心县县委书记,“江姐”江竹筠则是她的下级。李青林自幼性格刚毅倔强,嫉恶如仇,特务们用尽办法也未能从她嘴里得到半点消息。《红岩》里有这样一个情节:敌人给“江姐”用刑,用尖利的竹扦钉进“江姐”的十指。然而《忠诚与背叛》对此提出了更正,江竹筠并没有受过此刑,真正受此刑的人应该是李青林。
在狱中,李青林以身作则,以一名党内“大姐”的身份鼓励着年轻的同志。由于敌人的残酷折磨,李青林在狱中常生病卧床不起。她沉静,说话不多,但出言就很有分量。同志们尊敬、照顾她,打饭、倒马桶都不要她轮值。腿脚不方便的她,就坐着照看婴儿与伤者,为难友们缝缝补补,将友情与温情传递到难友中间,深得同志们的喜爱。
当然,作为在渣滓洞关押的犯人,江竹筠同样经受了夹竹筷子、上老虎凳等酷刑,并常常痛得昏死过去。《忠诚与背叛》中还原了“江姐”真实的人生故事:这位坚强的女共产党员,的确在四川奉节的城楼上看到了丈夫彭咏梧被杀害后的人头;她在平时的确喜欢穿一件蓝色旗袍,1948年1月初,在她离开当时的革命暴动中心奉节县青莲乡时,由两位即将参加暴动的农民战士装扮成轿夫,抬着离开时就是这身打扮;在江竹筠与彭咏梧正式被组织批准结婚之前,他们只是由于工作关系假扮夫妻,而此前彭咏梧与妻子谭正伦育有一子,且尚未离婚。在彭咏梧和江竹筠牺牲后,正是谭正伦以超凡的包容和大爱养育了江竹筠的儿子彭云。
在阅读《红岩》的时候,很多人忽略了它本身是一部小说,几十年来,《红岩》已经被人们等同于真实的历史。作为报告文学的《忠诚与背叛》出发点,则是沿着小说的脉络对历史进行还原。随着白公馆与渣滓洞历史档案的细节越来越多地被公布于世,人们不难发现真实的“红岩”革命斗争史里面发生的关于“忠诚”与“背叛”的故事,远远超过小说《红岩》的精彩与深邃,更加生动与悲壮。
《红岩》里的叛徒人物甫志高,其形象同样深入人心。但历史上并没有甫志高其人,他的形象实际上是好几个叛徒的形象综合而成。《忠诚与背叛》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当年的叛徒出卖导致组织遭受破坏的经过,令人震惊的是时任重庆市委书记刘国定、市委副书记冉益智在当时居然都成为叛徒。刘国定后来竟然还靠出卖有功当上了军统中校。冉益智在被捕前给党内同志的印象是“经常表现出革命的坚定”,却在被捕的第一天就叛变了。由于他的叛变,刘国志等一大批共产党员被捕或被杀害。
1949年10月28日,国民党特务在重庆大坪刑场公开行刑。被枪杀的有10人,目击群众回忆,10人都高唱国际歌,高喊“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这次行刑中,被杀害的有陈然、王朴这样的革命烈士。还有两个特殊的人,一个是《红岩》里“甫志高”的原型之一,川康特委书记,叛徒蒲华辅,另一名同样是叛徒,川东临委副书记涂孝文。
蒲华辅被捕后,供出了川西地下党组织,使数十名地下党员被捕并被杀害,但《忠诚与背叛》中记述,据难友们观察,他后来“逐渐镇静”,没有再进一步叛变,也没有参加特务工作,与家人一起被关在白公馆的10个多月里并没有投降。
《忠诚与背叛》对《红岩》中人物原型的追踪,有助于人们更加真实和立体地了解那段历史,但这并不会削弱作为小说的《红岩》所具有的文学魅力,毕竟小说中的人物经常是在真实基础上的升华和虚构,而历史往往又比文学作品本身更为多面、丰富、曲折、复杂和深邃。
《忠诚与背叛》一书作者在书的结尾处披露,虽然当年在重庆“11·27”大屠杀中遇难的331人中,绝大多数已经先后被确定为“革命烈士”,如“双枪老太婆”原型邓惠中等杰出的共产党员还载入了史册,然而,至今仍有30多位遇难者却因种种原因没有被确定身份,他们或许永远成为“无名英雄”而长眠于九泉之下——这也许是在今天还原《红岩》人物原型的现实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