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湟源县下岗职工祁琴芳有个“状元梦”――要用一双巧手,当针线活的“状元”。
做针线活能有多大名堂?
祁琴芳说,一双手,一枚钢针,一技之长就能成就她的“状元梦”。
祁琴芳说的针线活指的是丹噶尔皮绣。
9月26日,当记者在湟源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见到祁琴芳时,她正和七八名妇女坐在一起飞针走线,忙着赶绣活。不时,旁边的妇女走到祁琴芳面前,请教针法。
“祁老师的手艺好,经常给我们培训,是我们这里的老师。”一旁的一名妇女说。祁琴芳说,从陌生到熟练掌握皮绣制作,需要培训两个月左右。
说起自己的经历,祁琴芳感慨万千。1998年,祁琴芳下岗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政府举办的短期培训班专门教皮绣,学成后,做好成品,有计件工资。祁琴芳有点动心了。2007年,祁琴芳来到西宁市女子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报名参加了皮绣短期培训班。考核时,祁琴芳的成绩名列前茅,校方看中了祁琴芳的手艺。2009年,湟源县成立了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祁琴芳成为公司培训班的老师。
“以前在家没事干,时间长了,觉得特别空虚,和别人也没话题,好像和社会都有点脱节了。做了这个,自己有收入了,每天上班还能和同事们聊聊天,一天就过去了,挺不错的。”祁琴芳说。
其实,从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感,也是祁琴芳迷恋丹噶尔皮绣的一个重要原因。闲谈间,祁琴芳带我们走进了学校的工艺品展览室。成品上的藏羚羊栩栩如生、美丽的藏族姑娘赶着洁白的羊群……这些作品都出自心灵手巧的“绣娘”之手。“这是我在全国大赛上获奖的作品。”祁琴芳指着一幅《雪域盘羊》对我们说,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和祁琴芳一样的丹噶尔皮绣制作者,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艺术珍品――丹噶尔皮绣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她们在实际制作中革新传统工艺,融入现代刺绣等多种手法,让这“复活”的艺术珍品一步步走向了市场,一件件丹噶尔皮绣作品从青海走向世界。
从一名下岗职工,到如今的“绣娘”教师,祁琴芳说,是四年前的一次职业技能培训改变了她的人生。从事丹噶尔皮绣制作的人多了,但祁琴芳并不满足于做一名“绣娘”教师。她说,她要做这一行的“状元”,绣出更多的好作品。在琢磨不同的针法、图案的同时,对丹噶尔皮绣,祁琴芳还有自己的想法:“皮绣不能在潮湿的地方摆放,我们的销路主要在国外和我国的北方地区,希望大家能想出一个防潮的办法,这样在我国南方也能拥有丹噶尔皮绣了。”
目前, “丹噶尔绣女”已经成为湟源县劳务品牌之一。作为集民俗、生态、文化于一体的旅游品牌,丹噶尔皮绣以其就业形式灵活、就业容量大,尤其是有助于城乡妇女就地转移就业等特点赢得了一致认可和充分肯定,被确定为省级培训工种。如今,在湟源、湟中、大通、贵德4县共有1500多名和祁琴芳一样掌握了皮绣制作工艺的绣娘,有下岗失业人员、大学生以及残疾人,其中,大部分是在家门口上班挣钱的农村留守妇女。
据了解,在全省各级工会、各级劳动就业部门的大力扶持下,职业技能培训在促进全省就业和培养企业技能人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像祁琴芳一样,我省高级工以上技能型劳动者已达到6.9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