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5日在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开幕。从农家女成长起来的姚建萍、梁雪芳等6位镇湖绣娘晋升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使获得这一荣誉的镇湖绣娘一下子增加到7人。各方人士又对上个月苏绣精品登陆天津文交所展开热议,认为这将打开苏绣名家力作成为“奢侈品”的通道,实现苏绣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的回归。
10月17日,苏绣巨作《富春山居图》与《世纪和平·百鸽图》分别以3300万元与2600万元发售,并在天津文交所上市交易。这两件由镇湖苏绣传人姚建萍主绣的作品,成为中国首批上市的份额化非遗产品,也创造了苏绣的最高成交记录。
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马达认为,苏绣上市是非遗产品第一个“吃螃蟹”。他认为,过去的工艺品销售价格,往往是工费、料费、税收再加上点利润就完了,没有体现艺术价值、品牌价值。老祖宗留下的艺术精华,现在怎么充分展示?就是要面向艺术品投资。他同时也认为,工艺品要兼顾大众消费品,比如苏绣可以应用在服装、鞋帽、箱包等领域,做好了一样可以成为“LV”。
作为苏绣发源地,镇湖绣娘用一双双巧手传承、发扬刺绣艺术,绣制出一幅幅美丽的艺术画卷,镇湖绣娘梁雪芳绣制的《春暖大地》大型刺绣作品当日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刺绣技艺创新是推动镇湖刺绣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发明“滴滴针”刺绣针法的镇湖绣娘邹英姿当日获得了专利权证书,这从法律上保护了刺绣创新成果,增强了绣娘创新的积极性。
“国外一个普通的手工包,可以卖五六万。”姚建萍对此很不服气。她说,一个苏绣艺术家呕心沥血的作品,有时候一辈子也就一二件,理应在高平台上充分实现价值。姚建萍认为,苏绣的地位目前仍处于艺术“洼地”。通过上市交易等平台实现苏绣精品真正的价值,才能让更多的苏绣艺术家坚定不移的沉下心来创作精品。如果精品不能实现价值,那大家就都去做普通旅游工艺品了,既省事又赚钱。
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季对苏绣青睐有加,在他看来,低碳、绿色、环保的苏绣产业,完全符合新型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他说,刚召开的六中全会特别强调中国文化产品要“走出去”,承载了传统文化之道的苏绣,就很适合走出去。他认为,瑞士手表能成为“奢侈品”,苏绣为什么不能?苏绣的影响力不应该局限于国内,通过进一步提升,完全可以在服装服饰、甚至高端艺术品领域到国际上一争高下。
镇湖街道位于苏州太湖之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8000绣娘中涌现出众多闻名全国的刺绣艺术家,大批精品力作纷纷被南京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这为进一步提高苏绣的“价值中枢”奠定了基础。2010年,镇湖刺绣的年销售额已超过10亿元,刺绣年销售额超过150万元的绣庄超过1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