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女子在绣制马尾绣。她们抽空就绣几针,不计工时费,因此绣品价格相对较低
水族群众赶场,相当于咱们的赶集,只不过是七天一场
水族百姓
三都县三洞乡板龙村一位老人在自己传统的老宅劳作
中国的56个民族中,仅有18个民族是有文字的,水族就是其中之一。水族的文字和由这种文字写成的书籍,在水语中被统称为“泐(le)睢”,我们则习惯称它为“水书”,它是水族信仰文化、民间知识杂糅的典籍,是这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所以,我们在贵州黔南三都县这个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的采访,在十年前是由水书而始,只是没想到的是十年后则由水书而终。
8年前,施晓亮领队来到三都,采访的是当时三都县水族研究所的所长王品魁老人,当时他已经从事水族文化研究四十余年,出版专著2部,主编《水族简史》等论著10部,发表论文20余篇,代表着国内水族社会、历史、文化研究的最高水平。8年后,当我们再次来到三都,想联系采访这位水族文化研究的第一人时,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却告诉我们,老人在数年前就已驾鹤仙游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一时失语,为老人惋惜的同时也竟感到采访的茫然。一个人当他为本民族文化的研究、传承、发扬做出了无可替代的工作时,有时便就成了代表那个民族文化的符号,这个人若是没有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会像是少了些什么一样……
三都有个韦桃花,贵州名匠第—人
作为水族代表性文化的,除了水文可以说就要数马尾绣了。三都县委宣传部极力给我们推荐了一位叫做韦桃花的女子,并称她的马尾绣在贵州可以说就代表着最高水平了,而且现在已经在县城里开了两家马尾绣专卖店,并以自己的名字注册商标,称为“韦桃花马尾绣”。个人命名的马尾绣专卖店,在三都乃至贵州仅此一家。闻此言,遂寻访而至。
韦桃花的第一家店开在三都县交通局对面,另一家店则开在了县委县政府对面,都是繁华路段。因为有宣传部的事先联系,我们在韦桃花的第一家店里见到了这位水族名人。
说是水族名人一点不过分,一进店门,最显眼的就是正墙上的那幅招贴画了,只见在“桃花马尾绣”5个红色大字下的大幅彩照上,一位右手托着奖杯、左手举着获奖证书的绣花女——“贵州名匠第—人韦桃花”。而相片中人,一位身着水族民族服装的中年女子,正在一旁的柜台里专心致志的制作绣品。
“贵州名匠的名号可不是我自己吹的,这可是省里面比赛评出来的”,韦桃花性格开朗,跟我们聊起来也顾不上什么自卖自夸之嫌。2006年9月在贵州省举办的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总决赛上,韦桃花凭借精湛的马尾绣工艺夺得“贵州名匠”特等奖,位列100名“贵州名匠”之首。这“贵州名匠第—人”果然名不虚传,不是吹的!
再细看店里,旁边的一面墙上挂着用玻璃镜框装裱好的绣品,一幅幅古朴典雅、华美精致,着实吸引眼球。
“像这样一幅在店里卖多少钱?”我指着一件约30厘米*18厘米大小的绣品,上面绣满了一些对称的花纹图案。
韦桃花也不客气,看了看后说:“也就200来块钱吧,在我们的产品里面算是比较便宜的。”
这么小一块就要200多块钱?听了只咋舌。“不要觉得贵,我们这都是功夫活。你知道这么一幅需要多长的马尾线来勾勒图形吗?”看见我有些质疑价钱,韦桃花跟我解释说,“就这么小一块,差不多就要20多米长的马尾线。”
水族手工马尾绣,52道工序子孙背带
韦桃花仔细跟我们介绍起来,马尾绣制作工艺十分繁杂,首先要对刺绣用的白色丝线进行处理,一根洁白如雪的丝线要用纺车纺细,分成3股,再取马尾2~4根做芯,用手捻着,绕裹起来,做成状似一根根精细匀密的马尾线。
第二步,再将这种白丝马尾芯的绣线盘绣于手工绘制的花纹轮廓上,至于花纹的图案绘画,有的是传下来的内容,有的则需要心灵手巧的后人创作。
第三步,用7根彩色丝线编制成扁形彩线,填绣在盘绣花纹的轮廓中间部位。
第四步,再按照通常的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刺绣工艺绣出其余部分。
第五步是在绣品上订上闪亮的小铜片以增加绣品亮度,称之为订“金钱”。
由于这一道道制作工序很琐细,每一道又都是纯手工制作,为便于操作,水家绣花女往往将绣品分解成若干小片,待每一片都完工后,再用针线将它们按次序订在一起。这样,一件完整的马尾绣工艺品犹如一幅美轮美奂的彩色浮雕,才算大功告成。
韦桃花告诉我,采用这种工艺制作的绣品具有浅浮雕感,造型抽象、概括、夸张。在水族,主要用于制作背小孩的背带(水语称为“歹结”)及翘尖绣花鞋(水语称为“者结”)、女性的围腰和胸牌、童帽、荷包、刀鞘护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