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绣有水族马尾绣服装的潘小慧是个独特美丽的水族姑娘,这个25岁的女孩不仅精通水族妇女世代相传的马尾绣技艺,还能熟练掌握电脑、讲英文,对民族文化传承有自己的想法。
潘小慧是中国西部贵州民族大学的硕士生,专业就是水族语言与文化。谈到两周前的上海之行,她马上兴奋起来,这是她第一次面对面跟外国人交流,用英语向意大利人介绍马尾绣的制作工艺及水族的传统习俗。
“我开口讲英语时,他们特别吃惊,他们觉得少数民族姑娘就是穿着民族服装坐在那绣东西。我也很意外,没想到外国人对马尾绣这么感兴趣。”她说。
潘小慧出生于贵州省南部的三都水族自治县,5岁丧父,全家靠母亲卖马尾绣为生。小慧从6岁开始学习马尾绣,配线、撮马尾、放花、做结,母亲每做一遍,她都把这些工序牢牢记在心里。
水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人口仅50多万人,主要聚居在贵州的三都县、荔波县及都匀市等。水族马尾绣是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水族刺绣技艺,制作过程繁琐复杂,被水族人视为富有象征的马尾绣背带最能体现这种古老工艺,它要经过52道工序,大概一年时间才能绣成。2006年,马尾绣这项水族特有的民间传统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岁那年,潘小慧完成了她的第一幅作品《小凤凰》。“那时候巴不得能赶紧卖出去,当时卖了10多块钱,特别高兴,因为自己能挣钱了。”现在回想起来她特别后悔,第一幅刺绣要是留着多好。
现在,潘小慧再不舍得轻易卖掉自己的绣品,从小到大完成的10余副大的马尾绣作品全部挂在家里保存着。“这些都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是自己的心血,不舍得卖,要是懂得欣赏的人买了还好受些。”
虽然在外面读书,潘小慧也从未中断过这个传统手艺,她把马尾绣带到宿舍里,课下一有空就开始在织布上穿针引线,她说,自己从7岁就开始绣,它早已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绣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心里很静,现在我不用事先画好图,就按自己的想法随意绣,没绣成之前,自己也不知道绣成啥样。”
跟那些不识字只会讲水话,一辈子没出过大山的老一辈传承人不同,潘小慧是他们寨子里学历最高的,她擅长跟外界沟通交流,懂得将现代元素跟传统技艺相结合,并且不断尝试用新方式来传播水族文化。
大学期间,这个水族姑娘就走出贵州,到全国各地参加各种传统民族工艺展览活动。这些对外交流机会不仅为她提供了传播本族文化的平台,还让她看到水族传统工艺中的不足,并思考如何改进。潘小慧懂得吸收精华,她常把其他民族刺绣里的精美图案跟水族特色相结合,融合进马尾绣中。
潘小慧的母亲是贵州有名的马尾绣传承人,自己开店经营马尾绣制品,她的东西之所以受欢迎全凭女儿出谋划策。水族传统尖钩鞋上的马尾绣虽然绣工精湛,但普通人不会穿,潘小慧就创造性地把它运用到高跟鞋和拖鞋上。除此之外,她还制成马尾绣抽纸盒、鼠标垫、盘碟垫、抱枕、背包等日常用品。除了水族图腾龙、凤、鱼等常见图案,潘小慧还会在马尾绣中增添海宝、生肖等流行元素。
贵州民族大学教授潘朝霖说,“老一代传承人一辈子呆在山里,生活环境很封闭,只能完全按照传统方式制作,而潘小慧这样的年轻一代,不仅懂自己的民族文化,还了解外界,懂得将传统跟现代相结合,能够更好地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潘小慧对水族文化传承有自己的想法,为了能让更多人了解水族马尾绣,她正筹划先在大学里创办马尾绣社团,定期在校园中办展览,教马尾绣技艺。此外,她还想创建网站,用英文介绍马尾绣及水族文化,吸引对中国刺绣感兴趣的外国人。
“以后有机会我还想出国,我要把我们的水族马尾绣带到国外去。”潘小慧谈到未来,目光中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