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青丝”就是爱情的象征,市发绣研究所也会接受定制,用新人的头发绣制一些寓意美好的作品。图为孟永国作品《白头偕老》。
9月中旬,温州市发绣研究所所长孟永国受邀走进德国课堂传授发绣技艺,来自遥远东方的神奇艺术让德国学生跃跃欲试。
小林
今年是中德文化年,不久前,温州市发绣研究所所长孟永国受邀走进德国课堂,现场为学生进行发绣表演。缕缕青丝竟能勾勒出如此逼真、高雅的人物肖像——来自遥远东方的神奇技艺让德国学生惊叹连连,跃跃欲试,唤起了他们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崇敬之情。
发绣,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早在1600多年前的唐朝,一些善男信女,就别开生面地剪下头发绣制佛像,以示自己的虔诚之心……此后发绣技艺历经坎坷,清末之后,几乎断档。然而,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绣在瓯越大地上却有了别样的机缘:我市瓯绣艺人、原温州瓯绣厂职工吴文英,承钵元代传统发绣工艺,吸收传统刺绣的营养绣成了《瓯江孤屿》;水彩画家魏敬先不顾闲言碎语,“一个大男人坐在女人行里穿针引线”,寂寞而执着地默默探寻,终于开创出了温州发绣人像艺术……之后,借助高校搭建的平台,温州发绣得到迅速发展,魏敬先的弟子孟永国在“单色发绣”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了“彩色发绣”,并积极拓展创作题材,以期让更多人喜欢、接受……
古老的发绣,在温州犹如被插上双翼的彩凤,幻化出别样的绚烂,绣出的精美作品多次被当做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赢得了“发绣外交”的美誉:一代大师南怀瑾先生见到用其母亲生前发丝绣制的慈母肖像,竟潸然下跪,由此拉开了他与金温铁路的合作;二十多天赶制的俄首任总统叶利钦肖像被当做国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的名义赠送给叶利钦,得到总统的由衷赞叹;发绣展览办到了纽约联合国总部,引起了轰动效应……
如何实现承载浓厚地域文化的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视觉艺术的完美结合,如何在规模化的工业生产中绵延传承,是每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不得不面临的课题。发绣的探索和成功,无疑为我市日渐式微的传统工艺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借鉴。
以人的发丝为原料的发绣作品,经千年而不腐。真希望,这些闪耀着一代代瓯越民间艺人智慧和心血,光荣和梦想的传统工艺,也如发绣作品一般长久地存在于我们的视野中,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