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苏绣店主绣出一片锦绣来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荣华富贵




绣出一片锦绣来——专访苏绣店主杨学德

在等待采访对象的时候,笔者就透过苏绣店铺的玻璃门看到了桌子上的书法习作,见到杨学德后,笔者更是强烈感受到这位和善老者身上的儒雅气质。杨老热情地为笔者沏好茶后,就谈起了他钟爱的苏绣……

历史悠久的中国民族传统工艺

还没等笔者发问,杨老就主动拿出了已经写好的苏绣相关资料,工整的字迹流露出杨老对此次采访的重视。

苏州刺绣,就是指狭义的“苏绣”,而广义的苏绣是以苏州为集散中心,遍及江苏全境的一种著名手工艺品,在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粤绣、湘绣、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有着悠久栽桑养蚕历史的江南地区孕育了苏绣,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就已将刺绣用于服饰;到了宋代,苏州刺绣之技十分兴盛,工艺日臻成熟;而自明代以后,江南已成为全国丝织手工业中心;至清代,苏绣迎来了全盛时期,流派繁多、名手竞秀,专供皇室的大量绣品,几乎全部出自苏绣艺人之手。

在当下,苏绣以其高雅的艺术品味、精致的审美情趣以及不可复制的稀缺性获得了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较大的升值空间,成为收藏、观赏、馈赠的上佳选择。新中国建立以来,多次在外交活动中将苏绣作为国礼赠与外国元首要员,并引起轰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苏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精美绝伦的工艺

苏绣传承至今,其技艺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苏绣用绫罗绸缎做底,极细的丝线绣制,最细的“一丝”,仅相当于一根花线的1/16粗,比头发丝还细。苏绣的精品,山水远近分明,楼阁具观深邃,人物生动传情,花鸟绚丽多姿,技艺高超的苏绣技师用丝线代笔,完美地呈现出图案的明暗、远近、层次,将笔墨的韵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苏绣的技艺特色,大致可用

“平(绣面平伏)、齐(针脚整齐)、细(绣线纤细)、密(排丝紧密)、和(色彩调和)、顺(丝缕畅顺)、光(色泽光艳)、匀(皮头均匀)”八字来概括,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绣品,其中仿画绣、写真绣的逼真艺术效果更是名满天下。

杨老如数家珍地向笔者介绍起了店中的苏绣精品,有根据古代名画《岁朝清供》绣制的,使用了八九十种颜色丝线的作品,也有尺寸达到了3米乘1米2的双面绣牡丹落地屏风《荣华富贵》(全屏风尺寸为3.95米乘2.6米)。在众多巧夺天工的苏绣制品中,一幅尺寸并不是很大的作品给笔者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这是一幅双面异绣作品,用最细的丝线绣制而成。所谓“异绣”,是指正反两面的图案不同——这就要求绣工用最细的针、最细的线,在很薄的绫、绸等丝质面料的表面绣制时还不能扎穿底布,这幅作品的一面是一只猛虎,另一面是一只孔雀,栩栩如生,并具有很轻的立体感,艺术造诣极高。

有了如此精美的工艺,自然也就少不了喜爱的藏家。据杨老介绍,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每年都会给出题材,从“苏绣坊”定制10幅左右的苏绣作品。

任重道远的传承保护之路

在介绍完苏绣辉煌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后,杨老将话题转到了苏绣技艺的创传承与保护这一比较沉重的话题上。

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苏绣技艺确实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0年后,国家专门设立了苏绣研究所,并开办刺绣训练班。苏绣的针法由原来的18种发展到今天的40余种。尤其是近年来,据杨老介绍,苏州市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苏绣技艺,每年都会开办两期培训班,推广苏绣技艺,培养苏绣传承人。但遗憾的是,目前掌握苏绣技艺的绣工、工艺师已经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前文提到的双面异绣工艺,杨老告诉笔者,现在全国恐怕只有不到20人能够掌握——而随着这些工艺美术大师的年龄越来越大,如此高超的技艺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笔者感到在杨老看来,现代社会的科技和生活方式等对于苏绣来说可谓是一柄“双刃剑”,但总体来看,还是给这门技艺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有了现代科技的支撑,底布上的图案可以用电脑打印而不用手工绘制了,但与此同时电脑控制的廉价机器苏绣制品也大量出现;苏绣技艺需要“童子功”,要从小开始训练,同时要想不止步于一般的绣工、匠人,而成为工艺美术大师,绣出布局合理又有文化内涵的精品,技艺精湛之外还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美术知识和较为深厚的文化功底——现在独生子女太多,基本都选择读书考学的道路,又加之社会整体比较浮躁,很少有人爱好做苏绣或愿意让子女从小吃苦研习此道,所以“三万绣娘”的情景已经不复存在了,人才有青黄不接之虞;一幅苏绣通常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因为这本身就是一项不能考虑物质成本、规定时间限制的创作活动,而现实是,除一些企业外,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仍然有限,所以为了保证卖出去,不少好作品只能定很便宜的价格,这就导致了苏绣技师的收入普遍不是很高;而对于绣工和工艺美术师来说,只要一上岁数,眼一花、手一抖,其刺绣生命也就基本结束了,像杨老的夫人陶香芝就是苏绣技师,现在因为年纪大了所以也逐渐以知道年轻人为主了。

总之,从杨老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工厂化的生活方式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无疑给苏绣,这种特别讲究“慢工出细活儿”的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杨老对笔者特别强调,电脑刺绣虽然效率高,又不易出错,但永远也代替不了人的思维、针法和灵性,所以如果手工苏绣技艺衰落、失传,将是我国传统手工艺的重大损失!

对家人的支持,对晚年的寄托

杨老告诉笔者,他以前在苏州的一家建筑公司工作,几年前为了支持爱人的苏绣事业而提前退休,来到北京,在潘家园市场里开了这家苏绣店。杨老现在每天在店铺中看店,他的夫人陶老则往返于北京和苏州两地,负责指导绣工完成客人定制的作品。

杨老说,自己上岁数了,不像年轻人那样有雄心壮志了,所以对未来的业务发展并没有什么很大的计划,现在每天看店的同时,能练字、品茶,也算是一种自己喜欢的晚年生活方式。

结语

在采访结束时,杨老拉着笔者的手一再感谢,说自己的店铺赢利有限,花不起大价钱搞宣传,感谢《潘家园报》能够予以报道。笔者衷心祝愿养老能有一个安逸、闲适的晚年生活;同时,也衷心希望苏绣技艺能够借着现在中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风,迎来锦绣的明天

来源:新浪收藏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