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职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周雪清教学生学刺绣。
姓名:周雪清
职业:任职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传授苏绣技艺
故事:出生于苏州,定居中山17年,将苏绣带到中山。
本月19日,一场以苏绣为主题的展览将在中山市文化馆开展,展出的绣品均出自苏绣艺术家周雪清及其母亲、老师之手。出生于苏绣发源地苏州镇湖的她已定 居中山17年,将源远流长的苏绣带到了南方小城中山。如今,周雪清任教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乐此不彼地向学生传授苏绣技艺。
5岁穿针7岁学艺成绣娘
刺绣工艺以精巧流传于世,中国传统刺绣工艺形成苏绣、湘绣、越秀、蜀绣的“四大名绣”。
即将于本月19日开苏绣精品展的主人翁之一的周雪清是苏绣新生代代表人物,她从5岁开始接触苏绣,至今结缘30余载。由于母亲孙士珍是苏州刺绣研究所 的高级工艺师,在耳濡目染之下,她5岁就帮妈妈穿针引线,7岁开始慢慢学着在绷架上扎针绣花,“一开始从线条、藤蔓、花瓣开始绣。”此后,无论是上学还是 工作,她的空余时间都在穿针引线中度过。
周雪清说,在家人看来,刺绣作为养家糊口的生计来源,是挺辛苦。母亲并不希望她以后靠苏绣谋生,不过,希望她能传承这一古老的技艺。为了更好地掌握苏 绣技艺,周雪清还专门拜过知名画家学习绘画。周雪清说,有意识地学习绘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事物、色彩、构图等,并运用到刺绣当中。
1991年左右,周雪清拜入苏绣艺术大师王祖识的门下,学绣肖像。“这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对苏绣的认识也变得截然不同。”周雪清说。
定居中山广传苏绣技艺
虽然一直以来苏绣都是周雪清生活的一部分,但她表示,大学毕业后自己并没有想过要以苏绣谋生,而是成了一名教师。1995年,周雪清随丈夫定居中山。 此后的十余年里,周雪清在小学当老师,教过语文、英语等。在正常教学之余,周雪清也会在学校开设一些刺绣兴趣班,教一些浅显的刺绣知识。
2007年,在朋友的“怂恿”下,周雪清决定将家族创作、收藏的苏绣精品拿出来“秀一秀”,在中山书画院举办了一次苏绣精品展,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欣赏 和认识苏绣。周雪清说,这次展览给她的触动很大,“很多人第一次感受到苏绣原来可以这么美,但却缺少平台让大家去了解。”
展览结束之后,周雪清决定开一个苏绣工作室,在传承苏绣技艺的同时,更好地去传播这一古老的技艺。随着工作室办起来,不少人慕名来学习苏绣。
2009年,周雪清获聘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任教于服装专业。她说,中职院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她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传播发扬苏绣,将苏绣艺术与服装设计结合起来。
与众多传统手工艺一样,年青一代对于苏绣的认识和传承大不如前。周雪清在学生身上看到了一些希望。她告诉南都记者,在自己教过的学生中,他们对苏绣都非常感兴趣,学习很认真。
[谈苏绣]
掌握各种针法至少需5年
周雪清表示,真正要成为一个成熟的苏绣工艺师,没有10年以上的沉淀是不行的。就算是掌握各种刺绣针法,也少不了5年的时间。一幅好苏绣看起来如画如诗,其针法活泼、色彩丰富、灵动而有质感。一如画家手中大小不同的画笔,刺绣时各种不同粗细的丝线就是绣娘手中的“画笔”。
苏绣的灵动在于用丝
周雪清说,苏绣的灵动逼真在于其用丝的讲究,普通的绣线按照最细微的劈线方式分成十几乃至数十份,每一份纤细如蚕丝。用着一丝一缕的细丝,就可绣出的鱼尾、蝶翅等的轻薄、透明质感。在周雪清的作品中,一朵荷花、一只蜻蜓、一根孔雀的羽毛就要用到50色,乃至70多色线。而用色最多的一幅作品达两三百种。
《清明上河图》用时三年
一件纯手工的苏绣需花费刺绣者的大量时间和心血。一幅小型苏绣从选稿、选线再到配线,直到刺绣完成,少说也要三五个月时间。中等大小的绣品往往需耗时一年,大的绣品可能花上两三载。去年8月,她与人合作绣制的《清明上河图》完成,前后历时长达3年之久。这幅长达5米多的苏绣上,一木一草、一人一畜、一桥一屋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针一线不仅仅是一门绣技,更是一门艺术。刺绣需要一颗完全平静的心,只有心静,作品才能传神,做工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