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绣正走上复兴之路
曾几何时,源于荆楚大地的汉绣,与苏绣、湘绣、蜀绣同被誉为天下“四大名绣”。后因战乱,以浑厚、富丽著称的汉绣逐步走向没落。所幸,情况正在起变化。2011年,“汉绣大师”杨小婷在武汉昙华林领衔成立国内首家汉绣基地,培养绣工过千人。汉绣复兴正呈燎原之势。
没落百年后的复苏
1月30日,武汉东湖畔,某酒店4楼大厅。“我是专门请假来参加这个会议的”,34岁的鄂州某公司员工朱敏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自幼喜爱刺绣的她,决定开间汉绣工作室,“这是全国绣友第一次聚会”。
当天上午,在来自武汉、荆州、大冶、通山、洪湖等地的200名汉绣工作者的见证下,汉绣专委会通过了《湖北省工艺美术学会汉绣专业委员会章程》。“这是汉绣有史以来最盛大的一次年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刺绣专委会副会长、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杨小婷动情地说:“沉睡百年,到汉绣重生的时候了”。
上世纪初汉绣达到顶峰,1910年和1915年,相继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金奖。“衰败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技艺断层”,杨小婷告诉记者,在2011年4月29日之前,湖北省现有的汉绣艺人总共不超过50人。
经过一年的努力,截至目前,仅昙华林基地就有6家汉绣工作室,汉绣工作者已超过1000人。
市场供需两不旺
去年12月,作为湖北唯一的参展机构,在第七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汉绣以其独有的地域特色,一举艳惊文博会。
尽管如此,汉绣的复兴之路依然漫长。
翁守谦故居,安静地徜徉在武昌昙华林汉绣基地之中,这是我省目前规模最大的汉绣绣坊之一,其经营者是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肖兰。“看的多,买的少”,肖兰称,汉绣靠绣娘一针一线纯手工制作,一个人一年只能绣出一两幅作品,“产量有限,价格肯定就不便宜”。
一位不愿具名的商户称,90厘米乘200厘米规格为大幅汉绣绣品,制作时间超过1年,目前市场售价在2万元左右,最小尺寸的绣品,标价也都在300元左右。
显然,对一般消费者而言,这样的价格肯定还是有点高。一方面,市场需求不旺,另一方面,产品供给不足。“汉绣的发展与它的影响力密切相关”,杨小婷表示,清代汉口绣花街的强盛靠的就是数千名汉绣艺人的集聚效应,“绣友短缺已成为汉绣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产业化要与市场接轨
实际上,在民间力量涌动的同时,政府早就在做出努力。
早在2011年,“汉绣”就被确定为商标权保护重点指导服务对象,并已申请注册“武汉汉绣”地理标志商标。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玉堂认为,作为一项古老民族性技艺,汉绣不一定非要走苏绣的生产模式,“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机械化批量生产”。在目前的情况下,汉绣要实现产业复兴,从业者必须在设计理念和绣品形式上不断突破,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
在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人士都认为,当务之急是让更多的人知道和学会汉绣。
记者了解到,春节后,作为湖北省总工会的帮扶项目,“楚风汉绣”培训计划将正式启动。同时,首届汉绣文化节和汉绣博物馆的打造,也已列入相关部门2013年的工作计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