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为了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广大农牧民增收致富,打造中国“哈萨克民族刺绣第一县”,木垒把发展民族刺绣业作为拓宽就业渠道,解决少数民族就业困难的支柱产业来打造。除了传统的刺绣合作社外,2011年,木垒投资5587万元打造了民族刺绣文化产业园,其目的就是把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刺绣能手、雕刻工艺人员及有专长的技术人员进行集中培训、集中加工、集中管理和技术指导,形成产业化带动,规模化生产格局,可就地解决至少3000多名少数民族就业。
4月27日,记者走进木垒民族刺绣文化产业园区,一眼望见工程车往来穿梭,现场工人繁忙作业的施工场景。产业园区修建负责人潘竟海介绍说:“这是正在建设中的产业园项目二期工程,我们参观的园区一期工程已于2012年11月完工并投入使用。等项目建成后,这里将成为集民族刺绣培训、加工、销售、展示和旅游、演艺及民族特色餐饮为一体的园区。”
牧区走出的绣娘成了产业园的主力军
我们分别参观了坐落于产业园区内的木拉刺绣合作社、哈依娜尔民族手工艺品制造有限公司。
走进刺绣车间,耳边传来机器轰隆的作业声,而眼前各个工种有序快捷的生产运作,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包着各色花头巾的绣娘们聚精会神地投入到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有的正小心翼翼地用笔纸临摹作画;有的正娴熟地穿针引线精细手绣;有的正踩着缝纫机绣着大幅壁毯上的团花;有的正一丝不苟地行走在电脑绣花机旁并做着监督检查。那些琳琅满目的刺绣作品也摆放在了目光所及的位置:壁毯、被坎、花毯、挂架、枕巾、座垫、靠背、服装……各个款式新颖颜色艳丽、图案秀美造型多样、绣艺高超针法活泼、层次分明形象逼真。看过之后,令人惊叹不已。
潘竟海说:“这些刺绣工绝大多数为牧区家庭妇女和待业女青年,如今她们都是产业园区的主力军。”
从牧区走出来的阿依努尔是一名哈萨克族绣娘,她告诉记者,如今她每个月的收入有1000多元,刺绣对她而言一点都不难,因为她的奶奶、妈妈都会刺绣,她从小就懂刺绣。现在和姐妹们一起刺绣做工还能赚钱,每天都很开心。
记者了解到,目前木垒已有民族刺绣公司3家,运行的刺绣专业合作社30家,生产者达2800多人,占牧区妇女劳动力的40%,带动全县从事刺绣5000多人,占妇女劳动力的80%。
“胡杨绣”引来麦盖提绣娘
走进佳艺劳民族手工刺绣有限责任公司车间里,秀娘们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仔细地穿针引线。旁边整齐地码放着五彩斑斓的细线,剪刀、放大镜、铅笔和临摹的原画照片。傲骨岿然的胡杨树、婀娜多姿的舞者、激情澎湃的刀郎木卡姆……这些生动的画面都跃然于绣娘的绣品中。
潘竟海介绍到,这种绣法名为“胡杨绣”,就是通过引进苏绣与木垒哈萨克民族刺绣相融合而生产的创新品牌。哈萨克族绣娘在继承原有文化艺术的基础上,添加了比较时尚、精细的刺绣技艺,由过去的“三粗两低”(即针粗、线粗、布料粗,档次低、价格低)逐步向“三统一”(即统一产品规格、统一图案设计、统一产品包装)发展。同时,她们潜心制作热门好卖的风景、人物图案的刺绣作品,从原有的家用类向收藏类发展,提升了产品档次和售价。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正在进行日常工作的十多个当地绣娘外,还有50多名学员是来自麦盖提县的维吾尔族绣娘。
来自麦盖提县技工学校的带队老师汗日古丽告诉记者:三个月前,由麦盖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选拔了50名维吾尔族绣娘到木垒学习刺绣技术,她们最小的只有16岁,最大的已经45岁。麦盖提县政府为她们免费提供了全程培训、住宿和所用材料费。
初中毕业的阿依夏木是学员中最小的一位。她很自信地说,刺绣不太难。老师教了如何绣花和绣胡杨,苏州一个老师还教了大家如何绣农民画。
心灵手巧的麦盖提绣娘很快就掌握了刺绣的基本技能,她们说,“五一”后就能回家了,回家后有一场成果展示会,她们一定会好好准备。
记者随后致电麦盖提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郭月华,她说:享誉盛名的麦盖提“农民画”是画在纸上的,我们希望将来也能表现在刺绣作品中,形成更具档次的旅游产品。麦盖提的维吾尔族绣娘要学习木垒哈萨克族绣娘的技艺,今后也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要学习木垒刺绣产业的经验,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技艺,今后也能互赢互利。
刺绣产业增加牧民收入
与兄弟县市达成合作协议,让刺绣产业能够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木垒在打造哈萨克刺绣之都的过程中,从来都不吝啬技术,也把好的经验向外推广。
木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贵成告诉记者:“除了与麦盖提县进行合作外,木垒每年都会定期免费培训绣娘赴江苏、湖南、新疆艺术学院学习进修,也会邀请疆内和江苏的老师实地考察和授课。现在木垒刺绣人员达到5000人,人均收入5500元。”
记者了解到,从2009年以来,木垒把民族刺绣产业作为推进牧民增收致富的重点产业,通过政府引导、金融支持、技术培训、宣传推介等多种方式,推动民族刺绣产业发展。已注册“奥艺绣”、“牧垒”、“美热瓦提”等5个刺绣产品商标。形成了“公司+基地+家庭式加工户”的经营模式,刺绣产品年销量超过60万件。而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为购买绣花机的牧民每人补助2000元,为发展刺绣的牧民提供贴息贷款等,累计发放刺绣贴息贷款1400多万元。
记者感言
牧区妇女走出山区和牧区,亲身体验到了市场经济带来的新观念、新思路和新生活。过去,她们围着炕头、灶头转;如今,主动走出家门,自觉学习技艺,为自己的生活开拓了精彩的新天地。
她们在传统的刺绣基础上,不断提升品质,不断创新品牌,不断提高个人技能。如今,拥有哈萨克民族刺绣《职业资格证书》的绣娘就有4600人以上。民族刺绣这一产业的发展,解放了牧区妇女劳动生产力,解决了牧区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牧民收入增加了,日子红红火火了,她们真正享受到劳动创造财富的喜悦。
而木垒的刺绣已经形成了市场产业链,它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会吸引更多的“绣娘”走向社会化劳动,同时为她们的家庭也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王欢)
背景:为了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广大农牧民增收致富,打造中国“哈萨克民族刺绣第一县”,木垒把发展民族刺绣业作为拓宽就业渠道,解决少数民族就业困难的支柱产业来打造。除了传统的刺绣合作社外,2011年,木垒投资5587万元打造了民族刺绣文化产业园,其目的就是把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刺绣能手、雕刻工艺人员及有专长的技术人员进行集中培训、集中加工、集中管理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