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日前,人们对全球取消纺织品配额充满期盼,认为纺织业将迎来一个艳阳高照的“春天”。然而,随着我国纺织品成为主要市场国设限的重点对象,“春天”演变成了一场“寒流”。
“压港危机”曾使内蒙古29万件羊绒衫出口受阻
9月14日,经历了一个多月的封关之后,堆积在欧盟各国海关的8750万件中国纺织品与服装,终于得以放行了。这其中就有来自内蒙古企业出口的29万件羊绒衫。
自治区商务厅对外贸易管理处处长李春生告诉记者,国内对欧盟出口的纺织品有10个类别,内蒙古涉及5个类别,主要是羊绒衫(被归在毛衫类)和纺织原材料(主要是无毛绒),每年出口额在5亿美元左右。这次欧盟国家出口受阻对区内企业有影响,所幸的是欧盟问题及时得以解决。内蒙古今年前9个月,喀什米山羊细毛套头衫出口422.42万件、金额12353万美元,分别增长26.3%和41.9%,但羊绒毛纱线出口下降了23.1%。
“配额品牌”击中纺织品企业软肋
对于内蒙古纺织品出口企业而言,配额是他们的生命线,因为没有配额就无法出口。为了获得配额,很多企业不惜从黑市高价购买,但由于粥少僧多,配额总是不够。
据了解,目前内蒙古纺织品出口有110多个国家或地区,主要是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2002年1月1日起,我国纺织品配额开始分成招标、自主申领和业绩分配三种分配方式。外贸部门根据上年度配额使用情况,于每年9月10日前公布下一年度实行招标、自主申领和业绩分配的配额类别清单。但是,由于事实上只有20%的配额采取招标分配的形式,中小企业很难取得优势。
“通过中介购买配额,一件衣服起码多出2美金的成本。”内蒙古一家纺织品出口企业的老总对此颇多怨气。
内蒙古纺织品企业出口的商品大多为原料,成品羊绒衫每年的出口额仅为3000——4000万美元,而且多数是贴牌出口,受制于买方。兆君山羊绒集团总裁彭登霞认为,内蒙古的羊绒衫产品在市场上应该非常有竞争力,但由于不少企业只是搞贴牌,利润本来就少,再争先压价,让国外经销商从中渔利,自身内部又形成恶性竞争,这对内蒙古纺织品出口非常不利。
“强身健体”迫在眉睫
“内蒙古纺织品出口企业要大力发展自主品牌”。业内人士纷纷发出呼吁,一些企业也在开始走艰难的国际创牌之路。
鄂尔多斯集团、兆君山羊绒集团等都在国外注册了品牌,通过在国外建立市场拉动国内生产。一些纺织品出口企业开始加强产品设计、研发、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水平,努力改变内蒙古纺织品出口质低、价廉、少品牌的现状,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出口竞争力。
一些有能力的企业开始将眼光放在全球市场,有步骤、有选择地开拓具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形成合理的多元化格局。绕过“后配额”时期欧美对我国设置的配额限制,减少因配额紧缺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及制约。生产企业与出口企业、生产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必须加强沟通与联系,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增强接单、生产、履约能力,提高整体竞争力。
据介绍,商务部也改革了纺织品配额管理,从2006年起对纺织品出口配额实行招标,并对西部地区给予倾斜,承受“寒流”袭击的内蒙古纺织品出口企业终于感受到了“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