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消息营造崭新机遇
半年来,我们谈论的话题一直围绕着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如今尘埃落定,无论是对纺织品生产企业还是出口企业来说,都是个好兆头。”昨天晚上,在接通我省一知名纺织品进出口公司负责人的电话后,对方称,“河南纺织企业一定不能浪费了这三年时光,这是个崭新的机遇,不可复制。”
今年1月1日起,我国进入纺织品无配额的自由贸易时代,然而,作为我省继有色金属和机电产品之后的第3大类出口创汇商品,纺织品并没有像此前业界预测的那样,找到了大发展的契机。以今年前5个月为例,我省纺织品累计出口2.62亿美元,微增8.3%,与全省同期41.6%的出口增速形成较大反差。而上半年的出口分析也表明,纺织品出口的比重在下降。虽然几天前刚刚结束的第98届广交会上,纺织品出口仍然占了“大头”,但这主要得益于纺织品出口企业适时调整出口重点区域。贸易摩擦,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设限,对我省纺织品出口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昨天,历时半年、经过七轮会谈终于落定尘埃的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无疑给像河南这样的纺织品出口大省带来一次难得的发展契机。
首先受益的是我省纺织企业。由于企业迫于出口压力而争相出口,美国设限的7种产品中,在今年上半年就有4种用完了全年配额。在这7种产品中,河南企业出口也占有相当比例。而此次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的成功,无疑给面临窘境的企业带来了好消息。
谈判成功还很可能给我省纺织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如今在“外患”消除的情况下,品牌知名度高、产品竞争力强的沿海纺企必然会将目光瞄向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能源充足,同时具有良好的纺织产业基础的河南。这对“大而不强”的河南纺织来说,无疑是个有力的补充和促进。可能因此获益的还有从事棉花种植的农民。
“苦练内功”当成企业首选
“中美就纺织品出口达成了协议,河南纺织工业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改变目前大而不强的现状,通过深加工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尽快扭转过于依赖初级产品出口的局面。”河南纺织信息学会秘书长李秀明说。
曾经是全国六大纺织工业基地之一的河南,目前陷入了“大而不强”的困局之中:一方面,纺织工业在原有基础上快速发展,去年主要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但另一方面,由于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没有强势品牌和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出口交货值与所占市场份额,均与我省的经济总量不相适应。
目前我省纱锭总数为800万枚,居全国第三位,纺织行业就业人数达30多万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生产纱62.24万吨、布7.73亿米、服装9924万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2.23%、13.51%和64.08%,生产化纤18.57万吨,同比下降11.7%。尽管上半年全省纺织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0亿元,同比增长2.18%,但比全国平均增幅的22.08%还低19.9个百分点。
李秀明介绍说,我省出口的纺织品主要以低附加值的棉纺织品为主,国外配额限制虽不会对我省产生较大的直接影响,但通过产业链也会对我省纺织工业的发展产生较大阻力。
当前我省出口排名前5位的产品主要包括家庭用织物制品、棉机织物、合成纤维长丝纱线、男装、女装。从结构来看,出口产品中多为附加值较低的初级原料品,产品可替代性强,抗风险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一直以来主要通过粗放的外贸增长方式,依靠劳动力价格、牺牲过量初级生产要素来赢得国际市场的青睐。
李秀明说:“企业一定要苦练内功,只有通过搞产品深加工,增加附加值,才能避免更多的利润被后面环节的加工商收入囊中,也才能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