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骄子,也没有创造神话,我只是尽力做好了我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新郎希努尔也是这样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到现在。我们在行业里还是高中生水平,只想做让老百姓买得起的西服,做中国服装业的可口可乐。”
不过十年,这个名叫王桂波的山东小伙子,把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商场发展成为总资产达到15亿元,年创利税过亿元的中国服装百强企业——新郎希努尔集团。以年综合生产能力1500万(件)套、产值超过25个亿的迅猛势头名列国内西服产销量的前茅,一并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国家免检产品三大殊荣收入囊中。
王桂波何许人也?
商界视其为创造神话的“民企骄子”,当地百姓称其为“社会贤达”,媒体誉其为“商界名儒”。更有人预言,不久的将来,王桂波将会把新郎希努尔西服打造成中国西服第一品牌。
企业文化彰显人格魅力
“兴于斯,亡于斯”。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有管理的思想,有领导的作风,以德服众,以仁感化,他发出的号令才能一呼百应,令行禁止。在新郎希努尔,“军队+学校+家”的企业文化中处处彰显着王桂波多元的人格魅力。
在新郎希努尔工业园,王桂波的领导力量,不在于他的架子有多大,也不在于制订的规章制度有多苛刻,而是体现在企业内的每一个细节上和员工严谨的工作态度中。
从军营历练出来的王桂波深刻懂得:纪律是保证执行力的先决条件,新郎希努尔始终坚持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权责明晰,奖罚分明。每一位到新郎希努尔工作的员工,无论什么级别、什么岗位都要经过面试、军训、上岗培训的层层筛选。即使是在人才短缺的时期,新郎希努尔也保持了20%的淘汰率。
当记者问随行的一位司机是否适应公司严格的管理时,他说:“公司对工厂的环境,车队的清洁都有明确的要求,不过现在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不自觉地就这么做了,谁都不愿去破坏这种和谐”。在新郎希努尔的每一位员工心里,纪律已经上升到了自觉意识的高度。
走进副总经理盖峰的办公室,除了满书架陈列的图书外,盖峰的桌上放着几本近期正在翻阅的《管理全书》。这是王桂波前两天出差北京时买回来的一套管理丛书。“王总特别喜欢看书,不管出差到哪里,只要有时间他都会买一些管理方面的书,不仅他自己随时在学习更新管理理念,他还督促鼓励我们多看书学习。”盖峰说。
在新郎希努尔,每一位管理人员的案头都放有《学习时报》和《新郎希努尔简报》两本企业内部创办的刊物。《简报》刊登了近期新郎希努尔在社会、市场以及企业内部的新闻信息,而《学习时报》则是每月两期,主要内容是近期中层以上管理干部需要学习的内容。
“新郎希努尔就是一个大学校,王桂波既是校长,又是兄长,同时他也和我们一样都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学生。”这是王桂波在大家心中的另一个形象。
到员工宿舍,记者见到的却是另一番温馨的景象。这天恰逢员工小刘的生日,公司工会的领导专程为小刘送来生日蛋糕,寝室的姐妹们围坐在桌前为小刘庆祝生日。按照公司的传统,每位员工在生日的这天都会收到公司送的生日蛋糕,这个传统在新郎希努尔一直延续至今。
逢年过节,公司还会给员工发节日礼物,色拉油、大米、水果,应有尽有。公司总部现在有8000多名员工,只要是过节每个员工都要发300元标准的礼物,粗略一算就是240多万,一年大小节日的礼品就要花费超过1000万。
王桂波把钱看得很谈,他经常说“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员工跟着你干,你就要真心对他们,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当成自己的亲人。让他们感到大家庭的温暖才能让他们更安心地工作。”在王桂波看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惜才重义凝聚创业团队
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王新宏,回想起当年与王桂波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时的情景感慨万千:“当年新郎西服还不为人所知,我们只能一家一家商场跑销路。当时公司只有一辆双排车,王总就让给我专人使用,他却每天走路上班。我都过意不去呀,王总却说,你跑销售的比我有资格用。王总的第一部手机也让我先用,那时候,一个销售员拿着手机跑业务,别人都另眼相看。跟着他干了这么多年,他从来不亏待弟兄,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兄弟们受委屈。”
当年与王桂波一同创业的11位“战友”,除了一位因为客观原因离开新郎希努尔之外,其他诸位至今仍跟随王桂波并肩作战。他们现在大多数都成为了企业独当一面的得力干将。
“诸城地理位置相对闭塞,人才比较匮乏,现在的人才到民营企业来做事,首先是为利,但是还要看老板的为人,看值不值得跟你干,看能跟你干多久。”王桂波并不善于标榜所谓的人才战略、仁爱信仰,在他身边做事的人感受到的是真实的行动和实实在在的道理。
公司有一个经理在公司干了不到2年的时间,后来心血管不好,在北京动手术,王桂波叫人直接把20万支票送过去,嘱咐医生一定用进口的医疗配件。经理病愈出院,王桂波说你就在家休息吧,每个月工资照发。
一个副总的爱人2003年意外出了车祸,摔成了脑震荡,当时送到青岛治疗,医生说治好的可能性很小,但王桂波坚持让医生用最好的药尽力抢救,公司支付了50多万医疗费。
也许是仁者爱人的文化传承,也许是豪侠仗义的性格使然,王桂波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风范在当地传为佳话,引来八方人才效力麾下。
“当时王总爱人的哥哥来游说我去新郎希努尔,在难以抉择的时候,我考察了半年时间,最后被王总仗义为人,实在干事的人格所折服,才决定放弃优越稳定的工作,来新郎希努尔跟着他干一番事业。”一个高薪聘请到新郎希努尔的副总放弃了稳定的工作来到新郎希努尔,跟着王桂波一干就是五年,并表示永远是王桂波的追随者。
去年,公司一个普通的车间工人通过自学,考上了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的研究生,王桂波支付了她读书期间的所有学费、生活费,工资每月照发,享受中层正职待遇。这位原想通过读书离开这个小城市的员工当即表示学成归来仍然愿为新郎希努尔效力。
王桂波虽然爱才,但是用才上却坚决主张“引用人才不论关系,重用人才不论文凭,重视人才不论资格”的原则。“企业用人就像推车上坡,人不行的话,连人带车都得滑下来。”这是王桂波的用人之道。
有一次,四个分管不同车间的厂长之间产生矛盾,互相抵触,一度影响产量。王桂波毫不姑息,将四个厂长全部撤掉,将四个车间合并,由一个有思路、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统一管理。当时很多人对不懂生产技术的年轻人表示怀疑,王桂波却说,“作为领导不懂技术可以学,能够调动生产积极性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