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ISPO是2006年1月底至2月初,正巧赶上中国的春节,不过,这并没有阻挡中国企业慕尼黑淘金的脚步。在2006慕尼黑ISPO冬季展上,由160家公司组成的中国展团展览面积达到了2353平方米,其中国际馆2088平方米、专业馆265平方米。是什么让众多中国参展商放弃了这一年中最为重要的和家人团聚的日子,在爆竹声中却上了“出征”的路程?
1月的慕尼黑一如中国北方冬天的寒冷,街道上行人并不是很多,而新慕尼黑展览中心附近却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展览中心简捷明快的风格让人感受到德国人特有的文化与时尚,ISPO更是让来自世界49个国家和地区的1806个展商成为文化与时尚的参与者、体验者,成为慕尼黑冬日的亮点。
据了解,这是1970年ISPO创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聚会”,共有参展面积16万平方米,其中81%的展商来自德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来自中国的客人们占据了C2展厅的大半部分,吸引了不少国外客户前去洽谈生意。山西怡康实业有限公司从事健身器材的生产、经营,相关负责人孔志萍表示,公司从1998年开始就参加了ISPO的相关展会,到今天,已经整整8年了。ISPO给她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带动了国际潮流”:无论是生产、设计、销售方式,还是样式、颜色都体现着一种趋势,而这种趋势对企业工作思路的确帮助很大。在展会现场的直观感受只要稍加记录、整理,就可以在参加完ISPO后的半年、甚至一年中,始终发挥积极的作用。孔志萍用“生物链”打了一个比方:“我们在行业中是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我们在ISPO所学到的,看到的,通过我们自身的宣传,也带动同行业中一批企业,在这个链条中,我们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从中受益匪浅”。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最多的就是“潮流”、“趋势”这两个词了。到底如何感触流行呢?一个参展商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这次ISPO上展示的电动跑步车,80%以上是仪表盘上安装了视频系统的,而这种设备现在国内却不是非常多见,他相信,不出几个月,在随后中国的相关展会上必然会有更多的体现,而提前掌握了信息、了解相关技术,势必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据了解,在本届ISPO上,中国展商成交较好的主要产品有:运动服装、户外/滑雪装、面料、健身器材、球、帽子、手套、包袋、球拍等。京慕国际展览公司已经是第11次独家组织国内厂商参加该次展会,通过他们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对于本次参展效果,45.2%的展商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50.5%认为“持平”。参展企业在本届展会的主要收获是(多选),宣传公司和品牌:27.8% ,结识新的客户82.2%,了解产品和技术的新动向39% ,建立和巩固进一步的合作关系49%。
面对众多的收获,奥玛健身器材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恩黎在回答记者问题时更为直接,她明确表示,作为体育用品的生产企业,一定要紧跟国际潮流,把公司的产品、文化推出去,这些都是ISPO所能提供的,当然,还有最现实的一点,那就是在ISPO上有生意可做。对于现场成交情况,27.1%的展商表示“超出预计”或“满意”,58%认为“持平”。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尽管ISPO的举办仅有几天时间,但它带给参展商的回味却是绵长的。可以说,很多企业是在这里打一场“突击战”,而回到国内后,就开始了“持久战”——逐步享受ISPO带来的成果,逐步发现ISPO的附加价值,逐步感受ISPO的巨大潜力,直至逐步地取得最后的成功。昆山多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唐瑛认为,参加ISPO,收获是在长期中获得的,今天的展会未必很快就有效果,但随着在展会上认识的客户不断增多,公司和越来越多的业内同行建立起紧密的关系网,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保持着有效的沟通,采取这种模式,公司已经和一些客户达成了共识,并进行了紧密的合作。
另据了解, 97.7%的中国展商表示下届将继续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