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10年艰苦打拼的中国服装品牌,要想在今后取得突破、走出国门,就不能再继续走临摹西方品牌的道路,它们必须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新的时尚价值观。中国只有诞生出新的价值体系品牌,才可能真正实现品牌突围。
如今活跃在中国市场上的一批一线服装品牌,它们中的多数用了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迅速打开了品牌建设的局面,走上了品牌化运作主路,并且各自形成了一定的经营特色,也都在各自的领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尽管如此,但它们同时又都遭遇到了群体性困惑:曾经用于为服装产业输血的多元化发展方式还要不要坚持?是承受巨大风险大胆求新、求突破、求得大发展,还是力求稳健,保持企业既有的稳步增长?
相比上一个10年,新的10年虽然依旧是中国服装品牌蓬勃向上、大踏步前进的10年,却也将是一个更加充满矛盾和困惑,更加需要耗费心力和智慧,更加需要艰苦打拼的10年。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第11届“红博·2006中国服装论坛”着力聚焦于“管理与创新”这一主题。
企业内部管理先行
一直以来,中国企业是“企业家企业”。有怎样的企业家,就有怎样的企业。可以说企业家的水平和高度,决定了企业的水平和高度。一旦创业型企业家把企业带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企业由“创业期”步入“成长期”,企业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企业文化的形成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就开始走向前台,处于更加重要的位置。
企业家的力量在于,只要他想得到企业经营中的各个细节,各细节就一定能执行得非常好,然而,一旦他有想不到的细节,那里就将是一片空白。怎么办?企业家能想到的细节,让适当的人替他去想,并能布置下去完美执行;企业家想不到的细节,也依然让合适的人帮他想到,企业家所要做的,只是在适当的时候,把把关,把把企业前进的大方向。这就是管理的力量。
企业家的力量在于,让员工对自己的工作从内心深处极其认同,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价值,让他们做到无论老板在与不在,都会坦然地干自己的工作,即使有困难,也还有同事同甘苦。这便是企业文化的力量。
那么这一批已走过了10年、如今正处于成长期的服装企业在下一个发展阶段里各自的突围点可能在哪里?它们将需要怎样的管理思维,才可能使一些难题得以突破?有“郎旋风”之称的金融专家郎咸平指出,中国企业家如今必须从大环境出发,从整体上来思考问题,从而进行思维突破,开辟出一条有效的管理之道。
“年代感”带来启示
有人说,如今的中国是10年前的新加坡、20年前的日韩、50—60年前的欧洲和美国。无论这种说法准确与否,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中国服装品牌如今的发展水平具备一定的“年代感”却是能肯定的。中国经济目前在发展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在其他国家曾经的发展历程中都清晰可见,而分析别人曾经在发展中所遇到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抱着思考的态度去学习经验、汲取教训,就能使后来者前进得更快。中国服装品牌也是如此。
对于中国这一批10年服装品牌来说,如今在提升附加值方面,可能适合采取怎样的市场推广与销售策略?一边是投资商与资本,一边是设计师,它们又将如何在高利润与迅速扩张的高附加值产品经营中扮演一个合适的角色?针对这些问题,第11届中国服装论坛设置了“打造传奇——看西方、醒东方”专场。国际大品牌KENZO(高田贤三)、THIERR YUGLER(蒂埃里·穆勒)等品牌的管理者所带来的是各自所服务的品牌在实际经营中积累的一些经验以及遭遇到一些问题时的解决之道。
“我们深知,任何一个出色的品牌的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所以,邀请几个国外品牌的管理者来介绍经验,并不是想让成功的经验去‘害人’,也决不是让中国品牌去刻意地学习它们。我们希望参加论坛的企业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和思考,并会对它们今后的品牌经营有所帮助。”中国服装论坛的策划人王军对记者说。
“新价值体系”博得“话语权”
事实上,无论实施哪种变革,最终的目的都是求得中国品牌在世界服装市场上的一席话语权。而要想真正获得这种话语权,中国就必须有新的价值体系品牌的诞生。而且,这种品牌所必须具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它能让人眼前突然一亮,思路豁然开阔,然后恍然大悟,原来品牌也可以这么做。
国际品牌ZARA就是这样一个凭借确立新的品牌价值体系而获得巨大成功的品牌典范。“一流的形象,二流的产品,三流的价格。”“穷人买我,是因为我便宜;富人买我,是因为我时尚。”这是ZARA的理念。ZARA在欧洲最繁华的商业街开有巨大卖场,并迅速把卖场开到世界各地,今年据说就要进入上海和北京市场。
ZARA把自己的设计师放到世界各地,以最快的速度捕捉到全世界市场上最新的流行资讯,并掘此产生自己的产品设计。凭借如此庞大的网络以及如此迅速的市场反应速度,在ZARA的店铺内,货品几乎在一周左右就能全部更新。ZARA的成功让人明白,一个服装品牌也可以凭借在商业领域的巨大突破取得成功。
王军认为,纵观中国市场上如今比较成功的品牌,虽然它们各自都已形成了相对属于自己的风格,但是,在它们的身上,却总是能或多或少地看见某个西方大品牌或日本品牌的影子。从长远发展看,中国坚决不能做西方大品牌的临摹场,中国的服装品牌必须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也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中国的服装品牌一定要进行战略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