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这都是被逼出来的。”电话那头,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延梁长叹了一口气。
宋指的是前不久即发到越南投资建厂的事情。今年5月份,即发在海外投资的第一个纺织厂在越南胡志明市领中开发区正式建成,目前正在进行前期的人员培训工作和试生产。
虽然早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针织品、发制品出口生产基地、中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强企业之一,然而直至产品走出去多年以后,即发才最终迈出了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而一个“逼”字也似乎隐含着多种无奈。
利润率下降被逼走出去
利润率下降是即发选择海外投资的主要原因。
宋延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他流利的叙述中,可以感觉到这笔账已经被背得滚瓜烂熟。
“我感觉国内对纺织行业的政策已经发生了改变,可以说是从鼓励出口创汇变成不再支持出口。”宋延梁表示,这点在关税政策上尤为突出,目前纺织品出口退税率已经从17%下降到13%,“这相当于企业的纯利润率下降了4%。”
“人民币汇率上升对纺织行业影响也十分大。”宋说,目前人民币升值了大概3%左右,这意味着企业的纯利润率无形中也下降了3%。
劳动力成本以及其他生产成本的提高,也对纺织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宋延梁回忆,仅2004年下半年即发的劳动力成本就上升了30%。此外在最近两年里,包括水、煤、电等能源和原材料成本的波动幅度也比较大,大约在10%左右。
纺织行业的利润空间有了明显的下降,这是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宋延梁深刻的体会。虽然即发随后进行了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以及上调产品价格等方面的改变。但是,在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总体算下来,纺织行业的利润率已经下降了30%左右,这还只是保守估计。”
对于纺织行业这种窘迫的状况,宋延梁没有表示乐观,甚至有些许悲观,“这种非常困难的时期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而在海外市场,比如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不仅有港口城市,方便运输,而且还提供了各种优惠的投资、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将纺织企业这种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海外,无疑会减少很多成本。
不过,这尚不能成为即发走出去的惟一理由。许多欧美客户也希望我们去海外投资建厂。宋介绍,即发虽然95%的产品出口海外,但是客人目前仍以日本市场为主,“不是不想发展欧美客户,但是有配额的限制啊。”
在配额争夺战中,即发没有尝到什么甜头,按照宋延梁的话来说,要么得到一些冷门配额,要么得到的配额数量太少,根本构不成大批量出口。而在纺织品配额限制上,欧美市场显然一直没有松口的迹象,因此将工厂设在不受限的海外也是无奈之举。
除了避免利润率下降、躲避贸易壁垒,“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便捷销售模式也让中国的纺织企业十分向往。义乌市三春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蒋三春告诉记者,一次她将一批货物运到中东地区,结果除了汽车运输还有海上运输,中间还有海关检查等繁琐手续,快两个月了才到达中东顾客的手上,这让她有点哭笑不得。
走出去的方式多种多样
现在,不只是即发这样的大型纺织集团,中国的纺织企业似乎都在为走出去而蠢蠢欲动。就蒋三春所了解的,浙江省各个市都有走出去或者打算走出去的纺织企业,而她本人也去非洲考察了几次,为三春针织去非洲投资做前期考察。
纺织企业走出去显然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据商务部统计,2005年我国纺织企业的海外投资总额有7.8亿美元。而也是在2005年,我国纺织品出口额就占据了全球纺织品贸易额的1/4,巨大的生产能力也迫使中国企业必须寻求海外市场,进行国际化经营。
虽然纺织企业都将眼光放在了海外,但是他们走出去的动机却有所不同,而不同的动机也为走出去选择了不同的经营方式。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纺织企业走出去主要有两种动机:“一个是想进行真正的跨国经营,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以及两种资源;一个则是企业出于现实考虑,想回避贸易壁垒,渡过眼前难关。”
“有实力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可以选择去海外投资建厂、建立营销渠道或者建立研发中心。”曹新宇强调,海外投资建厂的过程比较长,一般需要几年左右的时间,包括前期的考察、选址、规划设计以及后期的建厂、工人培训、投产等。
显然,海外投资建厂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短时间内无法看到经济效益。宋延梁表示,即发从2005年初就着手准备海外建厂,他本人先后参加了由商务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的赴埃及、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考察,以及由商务部、财政部组织的赴柬埔寨、越南等国的考察。直到2005年底,集团才拍板在越南建厂,并且于今年5月份正式建成工厂,“现在当地的工人还在接受培训,并没有展开大规模的生产。”
而对于以回避贸易壁垒为主要目的的中国企业,曹新宇则建议可以采取其他“周期短、见效快”的方式。他举例到,企业可以选择订单加工的方式,“如果海外别国的企业在技术、设备以及产品品种和质量方面能够满足订单的要求,企业不妨将订单交给他们生产。”尽管在某些方面海外企业的成本会较高,但是他们也存在劳动力便宜或者欧美免关税等方面的优势,相比较而言,把订单交给他们更划算。
还有一种方式是租赁合作。曹新宇建议企业可以在国外租赁一条或几条生产线,派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过去,“这样既能够保证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也能够改变产品的原产地,规避贸易壁垒。”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纺织企业走出去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然而其中的困难和问题也不能回避。
“我们当时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因为去海外建厂肯定是会遇到困难的。”宋延梁告诉记者,“只是没想到问题会这么多,比国内的条件差了很多。”在他看来,越南和中国在语言、文化、环境方面的差异很大,比如当地工人的效率和国内有一定的差距、政府政策多变、甚至连在当地买一颗螺丝钉都非常困难。
“至少要半年时间才能看出经济效益。”宋延梁分析,“不过无论如何,即发都不能回头,只会义无反顾地走出去。”他在电话那头的语气异常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