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贸易顺差或创历史新高。据相关人士透露,此次出口退税税率调整将涉及轻工、纺织、冶金、钢铁、机械等多个行业。纺织业出口退税率可能将从13 %降到11%;钢材出口退税率由11%降至8%,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行业的出口退税将整体下调2%左右。
市场人士预期,7月份的贸易顺差可能超过145亿美元,达到历史新高。这意味着中国的贸易顺差仍在逐渐加大。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商场部主任赵玉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将使得中国出口退税下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出口退税下调大势所趋
尽管7月26日商务部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消息予以了否认,但是有关“出口退税率将大幅降低”的消息一直在坊间流传。
近日,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的一席话,更是增加了市场对此消息的信心。
朱宏任表示:“降低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政策还在研究中,有关部门正在进一步沟通和协商,具体实施时间需要报国务院批准。”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是大势所趋。报告预测,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可能大幅下降或全额取消。
该报告认为,出口退税带来的好处并没有落到我国企业手中,外商常常在谈判中将出口退税部分算进去,拼命压低价格。同时,出口退税导致我国出口商品价格更低,容易引起贸易摩擦。而“两高一资”产品,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还耗费资源,对这些产品出口退税得不偿失。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也称,“中国有必要对出口退税政策作出调整。根据不同行业的情况,先降低甚至取消,将来有必要时再考虑恢复。”这是“遵循相机决策的原则”。
纺织业出口退税率将从13%降到11%?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日前也表示,政府将采取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等一切措施来控制钢铁等自然资源消耗型产品的出口。
据相关人士透露,此次出口退税税率调整将涉及轻工、纺织、冶金、钢铁、机械等多个行业。纺织业出口退税率将从13%降到11%;钢材出口退税率由11%降至8%,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行业的出口退税将整体下调2%左右,调整后政策实施的具体时间和具体税率将由国务院正式通知。
从6月1日传出“可能会下调出口退税”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月,但是政策仍然迟迟没有公布。一些业内人士表示,这项政策的实施仍然面临着重重阻力,牵扯到很多集团的利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本报记者,国内的几大钢铁巨头正在游说政府,希望能延缓政策宣布时间。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副司长霍建国也坦言,贸易政策如何定位的争议很大。对于下调出口退税的政策,赞成与反对的声音都不绝于耳。
一些业内人士分析,政策迟迟没有公布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政府希望给企业一个准备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认为,按照国际惯例,这个适应期应该是3-6个月较为合适。
钢铁纺织企业雪上加霜
政策调整后,对某些出口企业会不会造成致命打击,这也是高层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下调出口退税,对钢铁和纺织企业来说,无疑将会是雪上加霜。”赵玉敏说。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教授许中波也对记者说:“对于一些成本比较高的钢铁企业来说,出口退税的下调可能会影响比较大。”但是,对于一些成本比较低的企业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
“对于纺织业的影响可能会更大一些。”在赵玉敏看来,获得欧美配额的纺织品并非畅通无阻,出口退税对它的影响可能更大一些。
她解释说,作为一个竞争过度的行业,国内很多纺织业的利润一直在下降。一些纺织企业甚至只能依靠出口退税勉强维持。“出口退税下调,对它们来说是致命打击。”
据了解,现在的纺织品出口退税比例是13%.一般企业的出口产品利润高的有5%,低的只有2%.因此,出口退税降低2%将令许多纺织企业出现零利润。
部分企业未雨绸缪
一位纺织企业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现在纺织行业的毛利只有3%-4%,除去各种费用,净利润还不到1%,如果再次降低出口退税,很多中小企业可能会很难维持下去。虽然对企业的影响可能很大,但是,这项政策看来已经是大势所趋。一些专家认为,下调出口退税是调整外贸结构,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等难题的必要之举。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认为,应当通过取消出口导向的优惠政策、取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等多项措施来纠正双顺差的格局。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政策不会来得太快。许中波对本报记者表示,估计出口退税下调的政策年内不会执行。因为根据规定,增值税的调整需要有3个月的通知期,然后才会实施新的税率。这意味着下调出口退税至少在11月初之前不会实施,而为了政策的连续性,国家很少在12月实施新的政策。
在记者采访时很多专家都表示,企业应该抓紧时间未雨绸缪,更好地应对政策调整。
据了解,一些国内纺织企业已经开始考虑调整战略,变货物出口为海外投资。而更多的企业则开始考虑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一方面提高接单利润;另一方面调整出口产品的种类,减少面料出口利润比较薄的产品数量,增大服装成品利润居高的产品出口量。“
“企业只有提高产品价格,创立品牌、渠道,增强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出口市场上站稳脚跟。”不过赵玉敏同时表示,一些企业在竞争比较激烈的格局下,甚至可以考虑离开市场。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出口企业来说,可以发挥“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寻找更好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