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相当数量的国内纺织服装企业而言,现在欧美这块加了太多“防腐剂”的“大肥肉”实在难以吃进肚里。
浙江服装出口商丁宁不想改变自己的习惯。“肉”还是要吃,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寻其他目标填饱肚子。他的新目标是“非欧美市场,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已经成为现在出口的首选地。”在国内主要出口省份的山东、江苏、福建、广东等地,与丁宁有一样想法的企业还有很多。
根据《亚太贸易协定》第三轮关税减让谈判的结果,从今年9月1日起,我国与亚太地区的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老挝和韩国等国家相互实施大幅度关税减让,包括皮革、纺织品、服装等多种原产于我国的产品在出口到上述五国时,都将享受到更为优惠的税率,其中纺织服装品是此次降税的一个主要类别。“这无疑是锦上添花的一个利好消息,”辽宁营口华一服装公司经理宋宝华欣喜不已,因为“对于企业而言,降税不但意味着可以多赚到钱,同时也表明进口国的一种态度。”
在市场利好的情况下,出现上述互惠政策预示着:亚洲将可能成为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出口新的“聚餐地”。
欧美西餐“难吃”
我们知道,在2005年欧美对华纺织服装重新设立限制以前,国内对欧美市场出口的企业约有10000家之多,但随着欧美政策不断收紧,国内对欧美出口的企业数量在大量减少,浙江宁波天伦进出口有限公司就是退出欧美市场的众多企业之一,该公司经理丁宁的表述值得回味:“以前吃西餐既时尚又有档次,但现在西餐的味已经发生了诸多改变,难吃啊!”
感到西餐“难吃”的应该不止丁宁一个人,在福州海关提供的消息中记者发现,今年1—8月份,福建省对欧盟出口纺织服装6.24亿美元,同比下降0.26%,其中欧盟设限的十类产品出口额仅为0.47亿美元,下降幅度高达51.21%。非欧美市场开始替代欧美市场成为福建省纺织服装出口的重点。在浙江,今年上半年,对美21类招标商品出口下降23.6%,对欧盟10类纺织品出口下降10.9%。在山东,日本已经成为该省出口量最大的国家,出口额在12.1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27.1%。而对美国、欧盟出口则增长乏力,1-7月份,对美国出口比去年回落54.7%;对欧盟出口回落52.6%。这样的情况在江苏、辽宁、广东等主要纺织服装出口省份也连续出现。
“在整体出口总量增长的情况下,欧美市场份额反而大幅度下降,收益的当然就是亚太等非欧美地区。”山东青岛酷人服装有限公司方兰表示。
出口亚洲增速
与欧美市场遭遇企业冷对的态势恰恰相反,包括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印度、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在内的亚太和非洲地区则成为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出口的新重点。从今年的表现来看,日本依靠占出口总值27.1%,总额达12.1亿美元的成绩而成为山东省最大出口目的地;山东对隔海相望的韩国出口速度也在加快,增速已经超过20%。
无独有偶,据浙江宁波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该市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40.98亿美元,同比增长25.7%,其中对东盟、贝宁、韩国、阿联酋等非设限市场的出口增幅均在50%以上。对于福建企业来说,重心转移至亚洲也是必然趋势,这一点从年初的表现就足以说明,当时对东盟出口0.95亿美元,增幅高达89.2%,出口首次超过香港地区;而对韩国出口则达到历史性的0.63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59.4%。这个态势一直被保持到现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份,福建出口韩国的速度一直有增无减,增速保持在50%左右。
提示:企业应及时调整产品
虽然国内企业已经把出口重心由欧美逐渐转移到亚太等地区,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并没有随着市场的改变而及时调整产品。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服装界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时间长了以后,可能最终导致亚洲国家和地区像欧美一样对中国企业设限。在印度已经出现过类似问题。”
对此,宁波某企业表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到时候自然有方法解决,就像现在我们虽然受到欧美的限制,但仍可以出口亚太地区一样。另外没有受到限制的地方还多的是。”
但是,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吃了欧美吃亚太,吃了亚洲是不是意味着还有非洲、南美可以吃呢?企业要想长期发展,成为名牌企业、百年品牌,提高产品生产质量,针对市场及时更新换代产品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