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纺织行业对设备的需求进入了一个高潮期,纺机市场可谓空前火爆。尽管我国纺织机械的制造水平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设备技术水平、产品开发能力还是自动化水平都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然而,长期制约国产纺机整体水平提高的可靠性问题却日益突出,成为国产纺机发展中一块无法规避的礁石。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国纺机行业就意识到了提高可靠性的重要性。然而,可靠性工作强调了几十年却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今年9月,粗纱机、剑杆织机可靠性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可靠性问题被作为纺机协会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再次纳入议程。"我们希望通过统一可靠性指标、开展可靠性培训、重启检测机构三大举措,使我国纺机可靠性水平实现两级飞跃。"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技术部主任祝宪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现出了坚定的决心。
记者:请您谈谈可靠性工作从开展以来到再次纳入工作重点的背景情况。
祝宪民:从1992年开始,可靠性技术培训、指标的摸索及产品可靠性论证等一系列工作就开始推行。199 8年,剑杆织机率先开展了可靠性的认证工作,苏州纺机等五家企业通过了由原中国纺织总会组织的可靠性论证。其他一系列产品,如粗纱机、大圆机、锭子也都相继开展了可靠性的论证工作。随后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可靠性的推进工作搁置下来。直到去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和副会长高勇在行业大会上将可靠性工作再次纳入议程,并将其作为促进我国纺机行业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摸底、调研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今年9月,协会组织召开了粗纱机、剑杆织机可靠性工作研讨会,将政府、协会、企业三方组织协调起来,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共同将可靠性工作全面启动。
记者:9月的研讨会可谓擂响了打好可靠性战役的战鼓,接下来协会将有何重要举措推进可靠性工作。
祝宪民:在9月的研讨会上,各参会企业和专家总结了以往工作的经验和不足,大家在可靠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上达成了共识。现在,我们首要的工作是根据当今纺机市场上机型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情况,制定出统一的、量化的、公认的可靠性指标,以此来客观地、准确地评估我国纺机可靠性的水平和各企业产品的达标情况。同时,也希望通过具体的参数为企业有针对性地提高产品可靠性提供依据。在本次研讨会上我们已布置各企业回去总结调研各自的情况,11月中旬将信息汇总到秘书处,再整理成统一的讨论稿。12月初协会将组织专家、各设备制造厂、纺机用户共同商讨针对粗纱机和剑杆织机的《可靠性摸底评定办法》。明年我们将着力恢复纺机检测中心,并使之正常运转起来,发挥其检测职能。以前我国的纺机检测机构有两个国家级检测中心和诸多部级、地方检测中心,然而由于长期没有接受检测任务,国家级检测中心从2002年开始就几乎没有接受检测任务了,各部级检测中心更是设备闲置甚至封存了。然而在今年第三季度,我们通过与国家质检总局协调,下达了一次国家检测任务,从检测结果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引起我们充分的警觉。检测工作在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监测可靠性水平方面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记者:此次可靠性工作为什么选择粗纱机和剑杆织机这两种机型开展?
祝宪民:粗纱机和剑杆织机在以往就进行过可靠性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基础。国产粗纱机在上世纪90年代初时可靠性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经过努力,现在已经接近世界水平,这其中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希望以这两种机型为突破口,摸索和总结出一套提高可靠性的有效的方法和模式,再将之推广应用到其他机型,从而促进整个纺机行业可靠性的提高。
记者:与以往可靠性工作相比,这次可靠性工作有哪些改进呢?
祝宪民: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改进。第一,修改并制定新的行业认可的MT BF指标,即平均无故障时间指标。第二,以往我们是在产品生产出来了之后再评定可靠性,现在我们从设计环节就将可靠性纳入考虑和评估的范围,从源头抓起。第三,将解决早期故障问题作为攻克的重点。国外的产品一落地就能平稳地运行,而我国的产品一般需要1~3个月的调试期才能正常运行,我们要将这个时间尽量缩短。
记者:这次可靠性工作期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祝宪民:首先希望明年6月以前《可靠性评定办法》能够正式出台。同时,希望政府、协会、企业三方共同努力,有效解决可靠性问题这个顽症,争取在2~3年时间内使我国纺机可靠性水平实现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