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MA2005展会上,笔者看到琳琅满目的设备,感觉大开眼界,出乎意料。展会7个展馆全部爆满,既有传统型产品,也有改进型和独创型产品;既有纯机械产品,也有全自动化产品;既有单一门类为主的成套产品,也有各类机种齐全的产品,规模空前,应有尽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看来,近几年国内外品牌都发展迅猛。
参观展会后回到自己的工厂,再看车间里的机器,不由心里产生了几分寒意,太落后了,没有一台电脑设备,更谈不上什么开袋机、CAD、CAM等等。再后来看到《中外缝制设备》2005年第11期“得来全需费功夫”一文后,笔者更意识到了中小服装企业缝制设备的落后,因为文中谈到晨风普通的机器一般三四年就更新,而小企业根本不可能做到。
笔者在中小企业工作了十几年,对这些厂里的设备很了解,亲身体会了从中速缝纫机、高速缝纫机到现代的三自动缝纫机的升级变化过程。其实任何一种产品都有高低档的区分,比如电视机,从黑白、彩色、液晶到等离子,相应的用户的消费档次也有高低之分,黑白电视现在不是仍然有人在看吗?缝制设备也是如此,高低档的设备都有它的消费者,中小服装企业的设备主要偏向中低档的。笔者走访了一些中小服装企业,总结出他们的设备选型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条件好一些的厂家,大约200~300车位的合资厂。其设备一般都是进口品牌,特种机中一部分是电脑机,如套结机、圆头锁眼机、开袋机等;缝纫车间一般一条流水线有2~6台电脑平缝机,整烫设备多为国产知名品牌。
第二种情况,100~200车位的厂。其设备选购比较杂乱,有全部进口,有一半进口,有“老中青”结合的。
有条件的全部选择小而精的进口设备;一半进口就是平缝机选用国产品牌,特种机选用进口的电脑机,这样选配经济实惠,性价比高;“老中青”三者结合,一般都是一些多年老厂,机器太老了,不能再使用就淘汰一些,再补充一部分新机器,能用的就尽量维修使用,因此形成了“老中青”的局面,也有是从十几台机器慢慢发展到100多台机器的,不断增添新机器,形成新旧合一、品牌杂乱的局面。
第三种情况,小的个体户,一般20~80人不等。他们的机器90%为国产品牌,就算有进口设备也寥寥无几,要么是一些二手进口设备。如果遇到不常用的特种机,他们从兄弟厂相互转借使用。一个厂不可能把所有机种都买齐,就算大厂也有互相借机器的情况。
笔者认为国产机器在一定程度上比不上国外品牌,但在国内中小企业中,它们的确扮演了重要角色。没有国产机,那些小企业就可能因买不起设备而办不成厂,也就不能推动民族服装业和民族缝制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凡事都从小做起,相信国产机器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