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靠成本优势,今后靠企业家素质
【现象】
从总资本不足3万元的小修配厂,到如今年营业额1亿元以上的生产型企业,浙江正特实业有限公司花了13年。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一些问题也开始凸显:钢铁产品本身的产业链并不长,原材料不在本地,技术等要素没有明显优势……另一个发展的13年在哪里?这不仅是正特面临的问题,也是摆在新台州商人面前的一道坎。
【圆桌】
雷震(星星集团副总裁):台州民营企业必须与现在的发展趋势相吻合才能有发展空间。前几年台州走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前列,所以企业才会吸引这么多人才到这里来,现在其他地区也在发展而且速度不慢,要吸引人才就更难,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更高。我认为原先的低成本生产优势丧失是必然的,打造先进制造业就是看谁能吸引高水平的人才,谁用得起高成本,发展就需要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
另一方面,达到一定规模的台州民营企业,它的管理者也需要提高自己的层次,牌桌上是不能培养优秀企业家的。企业经营讲的是品牌价值、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这是“新台商”目前最需要提高的。
谢绍银(台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台州商人与台州经济是同步发展的。台州经济发展到如今这个层次,面临着很多瓶颈,除了生产要素等制约外,企业家自身素质也是很大障碍。因此,促进台州经济的产业提升、实现升级换代,都需要台州商人这一经济载体的转型和自我提升。
“块状经济”要有扬有弃
【现象】
2004年,温岭一些中小制鞋企业头上弥漫着一股恐慌、焦急的气氛。随着各环节的原材料价格不断增长,制鞋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发展开始过度透支。原先用“你便宜,我比你更便宜”的竞争手段,以“能够有八毛到一块利润为企业之福”的中小企业明显感到力不从心。据统计,温岭有4000余家制鞋企业,其中不少企业的传统核心竞争优势仍为价廉、档次低。
近年来,块状经济的集聚优势,使得台州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在原材料价格、人力成本、竞争程度开始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用无限扩大的产能来追求绝对利润”的块状经济,已经引起了新台州商人的思考。
【圆桌】
陈关德(宝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首先得肯定块状经济带来的作用,从广东的电器到诸暨的袜子,再到嵊州的领带,块状经济能引导一个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同时块状经济中的龙头企业,可以促进一批与之配套的小企业的发展,像台州,目前缝纫机产量占全国的1/3,其中也带动了很多相关零配件小企业的成长。
但块状经济不加以适当引导,必然会引发恶性竞争。如果对这点,台州商人没引起足够重视,企业则会遭遇毁灭性打击。为避免恶性竞争,保持并提升“块状经济”的优势,龙头企业首先要提高科技含量、管理水平等综合实力,通过它的提升,不仅能带动配套企业,还可以起到优胜劣汰的效果。此外,还要靠法律法规,以及行业协会的自律,来对付恶性竞争带来的假冒伪劣产品现象。
郭世德(德仁集团董事长):台州人聪明能拼,这几年民营企业发展得特别快,现在台州有五大主导产业,诸如化工、缝制业等,企业数量很多,但不少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没有一定知名度,靠的还是价格优势。
实现小草到大树的飞跃
【现象】
去年,中小企业板推出,成功上市的38家中小企业中,属于台州的就有伟星、中捷、苏伯尔三家,占已上市中小企业总数的8%。然而更多从草根经济发展而来的台州小企业则安于过着“打小算盘”的日子,小企业经济规模小,每年收益实在,生产成本费用较少,使得不少企业“小富即安”。本世纪初,台州民营企业已达到86437家,而销售收入在500万以上的规模企业为2413家。
【圆桌】
阮积祥(杰克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台州的民营企业的确存在“小草太多,大树太少”的现象,这是好事,也不是好事,因为台州经济最大的动力就是民营经济,小草的蓬勃生长能带动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根据目前的发展环境,如果台州商人仍满足于“小草”阶段,那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企业要做大做强,除了上层高级管理人才外,很重要的一部分要依靠中间管理人才,因此企业如何建立有效人才发展平台,实现人才价值,留住人才,是改变台州企业“小草太多,大树太少”现状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核心力量还是要靠优秀的企业文化。
郭世德(德仁集团董事长):其实,每个企业都想做大做强,但做大的同时,抗风险能力也要增强,这除了靠政府引导外,还要靠人才。现在许多台州企业名气不够大,知名度不高,就是因为缺乏人才,留不住人才,难以实现从“小草”到“大树”的飞跃。
走出去,寻找更大空间
【现象】
1998年,当许多人还不知道迪拜这个目前中东地区炙手可热的贸易中心时,台州人沈一强已经在那里开始了他的创业历程,7年过去了,现在他所在的迪拜中国贸易中心已经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的中东—中国贸易促进机构。
像沈一强这样走南闯北,甚至远渡重洋创业的台州人不少。据统计,目前在外经商办企业的台州人约50万,相当于每10个台州人中就有1个在外创业。这些“走出去”的台州人对推动台州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如何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优势,实现资源互补、联动发展,放大台州经济,成了台州企业家们热衷的新课题。
【圆桌】
蒋建华(情定法拉公司董事长):从做批发起家到自己生产、开发产品,这些年我深刻体会到市场竞争的激烈和残酷。企业不能抓住市场就没有生存空间,因此“走出去”尤为重要。床上用品属于日用消费品,消费者“喜新厌旧”的速度非常快,现在最让我头痛的就是研发人才紧缺,新产品开发速度慢。这一点欧洲国家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而先走出去的台州人也为我们引进国外人才和先进技术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今年的法兰克福展会上我们已经有了接触。这样的例子很多,在外发展的台州人是台州企业的眼睛和手臂,也是台州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徐衠(zhun)(仙琚制药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台州以制造业为基础,发展到这个阶段必然要面对人才、技术、管理等因素制约,生产要素成本提高,肯定要“走出去”,走出去才能去了解市场、适应市场,我们已经到了调整时期,需要差异化竞争,如果调整得太慢,就会被淹没。
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现象】
和很多走在市场经济发展前沿的地区一样,发展到一阶段后,新台州商人逐渐遭遇到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制度先发优势日渐消失;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日益稀缺,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难见优势;同时,传统的家族管理制度也在接受着挑战。这些,正是当前新台州商人不断突围的方向。
【圆桌】
黄东麟(双菱集团副总经理):台州经济要创新要发展,需要一批科技型龙头企业的推动力量。前几年我们企业一直走得比较顺,但面对原材料、劳动力上涨等各种因素,企业压力明显加大,这也是台州众多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通病。意识到这些问题,我们正在积极突破,有效途径就是努力往精致、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舍得加大设备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档次。
蒋灵(海正集团党委副书记):经历了前期的发展后,当前很多台州企业正面临一个竞争升级期,这时,对企业来说,不仅仅是做大的问题,关键因素则在于拥有创新能力。具体而言,这主要体现在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上。变革传统的管理模式,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和谐文化氛围,发挥高素质人的创新能力,以此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政府在鼓励企业创新上的引导上也有相当作用。
以开放的姿态接轨国际市场
【现象】
外贸依存度接近30%,这是台州去年的数据。置于国际化大背景下,眼光向外的台州商人不再满足于家门口的市场,他们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快。但就总体而言,他们走出去的力度还不够,有些还是小打小闹,整体竞争力还不高。因此,如何以更开放的视野,面向世界以兼容并包的方式吸引英才和先进管理;如何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引外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很多新台州商人已在考虑这个问题。
【圆桌】
苏显泽(苏泊尔炊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从1998年起,苏泊尔就开始走国际化的道路,产品先后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多年的实战经历,我觉得,国际化是企业走出去的必然之路,但必须拥有掌握主动权。
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是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砝码。在多年的OEM路程中,苏泊尔已从单纯的产品输出,逐渐把握了技术的核心竞争力,转向技术、品牌输出。
蒋灵(海正集团党委副书记):融入全球化进程后,企业面对的是生产要素全球流动的国际市场,整合各种有利的国际资源,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之路,这个企业发展的很好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