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机械信息 > 正文
缝机业:2006 求强进行时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机械信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历史总是这样,在一段旧的历程结束之时,往往是另一个征程的开始,就像一个车轮,不断“轮回”而又不断地前行。

  如果将中国经济以5年作为一个发展阶段,在已成为历史的“十五”期间里,经济保持了稳步增长。就中国缝制机械行业来说,年平均26%的产值增长率、年平均25%的出口创汇增长率更让这5年成为行业发展史上速度最快、质量最高的一段时期,为行业发展史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五”的辉煌,让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对“十一五”及更远的将来有了更多憧憬和希望。

  在今年3月中旬举行的中国缝制机械协会七届五次理事扩大会议上,中国缝制机械行业为发展描绘出了一幅让人振奋和期待的宏伟蓝图———“2020年基本实现世界缝制机械制造强国的远景目标,而在‘十一五’期间,则争取在技术、生产、管理整体水平等方面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差距缩短5~8年,以此奠定中国缝制机械行业从大国到强国转变的基础。”

  对于这一远景目标的顺利实现,走好第一步十分重要。在“十一五”的开局年里,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在打造中国名牌、开拓国际视野、加强信息化建设,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积极开展工作。据中缝协数据统计,2006年1~10月份整机企业(94家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35.24亿元,同比增长15.86%,而工业销售产值也有134.39亿元,同比增长18.79%。

  数据虽不能完整地体现出整个行业2006年的状况,但它却实实在在地表明中国缝机业已走在了“强国”路上。

  ■开门迎接“造牌时代”

  一个行业强国的坚实基础最根本的一点是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主业突出、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典型事件:

  2006年9月6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2006年中国名牌产品表彰大会,“标准”、“飞跃”、“大豪”、“GEMSY宝石”、“ZOJE中捷”、“上工”六家缝机企业荣获了中国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称号。

  如何理解品牌?

  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但对企业来说,品牌就是企业的旗帜和象征,同时更是企业财富的源泉。正是基于此认识,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的精英们开始带领企业走出产能扩张阶段,逐步迈向“品牌建设”阶段。

  最近几年,是我国缝制机械行业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几年来,行业的综合实力、国际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形成了一批已拥有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为龙头的行业大型骨干企业。尤其重要的是,在行业发展的实践中,涌现出了一批能成功驾驭企业发展的优秀企业家。这也使得全行业品牌发展意识不断增强,并在规模化生产、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而且名牌产品的领跑作用越发明显。

  在这个基础上,中缝协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的品牌战略目标,即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优势企业,争取中国名牌的企业数量达到10个,推动3~5个企业成为国际名牌或国际著名品牌,培育20个行业名牌产品和主要骨干企业。

  今年,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喜讯频传。3月,工业缝纫机再次入选中国名牌产品目录;9月6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2006年中国名牌产品表彰大会,在表彰大会公布的2006年中国名牌产品中,“标准”、“飞跃”、“大豪”、“GEMSY宝石”、“ZOJE中捷”、“上工”六家缝机企业荣获了中国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称号。此外,商务部的“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全国轻工业绩效卓越先进企业”、“全国轻工业企业信息化先进单位”等荣誉先后花落缝机行业。

  10月13日,行业的龙头企业“标准”迎来了自己成立60周年庆典。在打造“百年品牌”的征程中,一同前行的不只“标准”这一家,更多的业内企业在其左右。

  可以说,“十一五”期间,中国缝制机械行业进入了以品牌竞争为核心的新阶段。

  ■企业信息化推进年

  2000年后成功的企业,成功不是靠创新,而是靠快速反应。2006年,中缝协以信息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行业工作的重点。

  典型事件:

  在年初举行的中国缝制机械协会七届五次理事扩大会议上,中缝协将今年行业发展的主题定为“企业信息化推进年”,凸显了信息化之重。

  如果有人要问,近一两年被服装行业议论最多的服装品牌是什么?来自西班牙的著名服装品牌ZARA应该算是其中之一。

  ZARA以“快速反应”著称于服装业界,其最成功的地方在于:“高速度、小批量、多款式”构成ZARA与众不同的生产方式。它可以将由设计到销售所需的前导时间大幅缩减,从流行趋势的识别到将迎合流行趋势的新款摆到店内,ZARA只需两周的时间,而传统生产方式下这个周期要长达到4~12个月,保证了第一时间为顾客带来时尚的新款服装。

  在如此短的前导时间内完成“小批量、多款式”的服装生产,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几乎是“天方夜潭”,但ZARA却做到了。这其中,以信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IT系统则是ZARA独特的商业模式得以实现的关键。

  经济学家郎咸平曾指出:“2000年后成功的企业,成功不是靠创新,而是靠快速反应。”其中不难看出,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快速反应”不仅对于以“时效性”著称的服装业有效,对其上游产业———缝制机械行业同样如此。

  近两年行业也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中缝协针对行业特点积极开展信息化推进工作,2005年9月组织开展了“行业骨干企业信息化实施情况”调查工作,对有代表性的40家行业骨干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超过60%的企业建立信息化实施机构,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快速增长。今年3月,中缝协还编制了《关于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和建议》,为行业下一阶段推进信息化工作、全面提升行业信息化整体工作水平指明了方向。

  在年初举行的中国缝制机械协会七届五次理事扩大会议上,中缝协理事长田民裕指出,2006年作为“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根据中央“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中缝协将今年行业发展的主题定为“企业信息化推进年”。

  虽然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但信息化正成为一种趋势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并取得了硕果。今年,杰克集团便从众多预选单位中脱颖而出,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评为“全国轻工业企业信息化先进单位”,成为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突出代表。

  12月7日,2006缝制机械行业信息化研讨会在上海举行,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稳步展开。

  ■“台州制造”公共品牌形成

  不聚不成势。产业集聚是缝纫机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将会有更多的类似“台州制造”这样的“公共品牌”出现。

  典型事件:

  2006年7月28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缝制机械协会联合授予台州“中国缝制设备制造之都”的称号,成为全国惟一一个拥有这一称号的城市。

  2006年年初,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兵分三组分别赴浙江、天津和河北等地,对缝制机械企业集中地区进行调研。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产业集群的优势在缝制机械行业有非常明显的体现。宁波地区的零部件产业、丽水地区的电机产业、缙云的家用机产业、东阳的针板产业、河北一带的零部件产业……这些地区的产业,在市场的自然集聚下,产业链已经趋于完善,在骨干企业的带动下当地都催生出一大批企业,均有几项产品占据着全国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然而,这些地区的企业还大多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在品牌建设方面企业仍局限于扩大企业个体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合来共同打造各个地区的公共品牌。

  “公共品牌”就是把某一个产业集群地这一整体作为一个大的品牌来经营,其如同鲜明的旗帜彰显着企业和地区的经济与文化特色。较之具体企业的单一品牌更有利于培养市场偏好,更有利于企业和区域竞争力的增长。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升级一般要经历众多企业的自然集聚、配套产业链条的形成、地区“公共品牌”和一批地区内优势品牌的形成等阶段。目前,缝制机械行业大多数还处在形成产业链这一发展阶段,而以一个或一批优势企业为代表的区域“公共品牌”的形成才是产业集群地发展的高级阶段。

  在打造行业“公共品牌”的征程中,浙江台州走在了最前面。7月28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缝制机械协会联合授予台州“中国缝制设备制造之都”的称号,成为全国惟一一个拥有这一称号的城市。

  如今,缝制机械行业已是台州五大主导产业之一,涌现了飞跃、中捷、宝石、杰克、通宇、求精、大洋、顺发、中森、汇宝、飞亚等一批缝机品牌企业。从中缝协信息部的统计来看,2005年台州市共有缝制设备及零配件生产企业1000多家,缝纫机产量、产值、出口创汇分别占全行业的32%、27%和21%,产品销售遍布欧洲、美洲、非洲、远东、东南亚等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缝制机械生产和出口基地。“中国缝制设备制造之都”的称号当之无愧,“台州制造”这一“公共品牌”在世界缝机市场已经逐渐形成并得到认可。

  ■零距离的上下互动

  时机选好,“秀”则上演。在争取服装企业认可上,缝机企业已经越来越主动,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宣传推广。

  典型事件:

  在2006年3月底至4月初举行的第14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期间,中捷、宝石、通宇相继以不同形式的活动,主动加强与下游企业的沟通交流。

  如今,增加“零距离”的接触机会,已经广泛受到两个行业的重视,双方不断地主动进行沟通和合作,这在今年的CHIC展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3月底至4月初,第14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在北京举行。据初步统计,为期6天的服博会共吸引了15.1万名专业观众前来寻找合作伙伴,观众总流量达18.2万人次。正是看中了这一中国服装业盛会旺盛的人气,几家缝机骨干企业不约而同地在展场内外做起了“秀”。

  2005年3月至今,中捷连续两届独家赞助了“装点中国———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颁奖晚会”,并与中国服装协会成为了战略合作伙伴。有着“中国服装界奥斯卡”美誉的服装品牌年度大奖,以其自身的影响力再加上CHIC和时装周在北京的同期举行,使得中捷的那个绿色LOGO被众多服装业内人士和媒体所关注。

  也许是由于中捷的带动和影响,也许是其他缝机企业自身意识的觉醒。在今年CHIC期间,宝石和通宇两家缝制机械生产企业也纷纷加入到这个“秀场”中。

  今年3月底,宝石与中国服装协会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并独家赞助了“06/07秋冬中国服装流行趋势发布”成为CHIC2006上一个重要的看点。在活动现场,宝石董事长阮小明曾对记者表示,宝石此次并不是为了订单,而是为了充分展示自身的品牌形象。以此为目的,宝石通过在CHIC上的展位展示、大幅广告的宣传,以及“亮剑”品牌推广活动,吸足了人们的目光,成功地在服装展上做了一次“秀”。

  而与中捷和宝石“做秀”的方式不同,通宇则在CHIC期间举办了服装论坛,探讨上下游产业的合作和共同发展,同样也得到了服装企业的认可。

  ■缝机大展无区域展会补

  在不举办CISMA的双年里,一些有针对性的区域展弥补了企业的会展需求,更好地向下游行业宣传了缝制机械行业。

  典型事件:

  2006年9月1~4日,正是看中广东对“珠三角”地区,及东南亚市场的辐射力,华南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SCISMA2006)在广州举行,其也成为今年中国缝制机械行业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的业界展会。

  无论什么样的推广形式,参加一场定位准确的展会无疑是效果最直接的办法。

  在中国缝制机械行业里,中国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CISMA)的地位和作用都毋庸置疑,这个有着将近20年历程的展会已接近于世界缝制机械第一大展。考虑到产业特点,以及为了CISMA的健康发展,展会举办周期从2005年之后改为两年一届,逢单年的9月或10月在上海举办。这样一来,2006年便没有了CISMA的身影。然而面对需要参加展会推广宣传的企业时,一些定位明确且有特色的区域展会弥补了企业的会展需求。“在不举办CISMA的双年里,协会计划在我国缝制设备的重要市场举办有针对性的区域展,以便更好地向下游行业宣传缝制设备行业。”作为CISMA主办方的中缝协常务副理事长何烨说道。

  众所周知,广东及其辐射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也是缝制机械最大的销售市场之一。与之比邻的东南亚、南亚地区同样也是缝制机械和服装工业最具潜力的市场。看到了广东的辐射力,今年9月初,中缝协举办地方展的第一站便选择在了广州,即华南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SCISMA2006),展出规模达到了3万平方米。

  除了SCISMA2006之外,4月18日福建石狮举行的“第九届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简称“海博会)”,以纺织服装、面料辅料、缝制设备‘三位一体’的独特展览特色吸引了不少海峡两岸纺织服装业的人士。6月17日开幕的“第二届南昌多国缝制设备展览会”则以抓住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的趋势,也成为今年区域会展舞台上一个重要角色。

  ■创新避免知识产权纠纷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中国缝机业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主要工作任务,也是摆脱知识产权束缚的重要手段。

  典型事件:

  2006年8月31日,在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举行了行业“十五”期间技术创新奖的颁奖仪式,9家企业的13个项目榜上有名。

  9月2日,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知识产权工作小组与日本缝制机械工业会知识产权工作委员会在广州举行了知识产权工作座谈会,中、日两国多家行业骨干企业代表参加了此次座谈。

  在会上,双方对在CISMA和SCISMA展会期间发现有关涉嫌侵权产品的调查核实情况交换了意见。这是在2004年、2005年之后,日本协会第三次向中缝协递交涉嫌对日本企业知识产权侵犯的“侵权”名单。虽然调查后发现,所谓的“侵权”只是日本企业拿在日本已经失效的专利到中国注册后再对国内企业的指责,而且通过沟通,一定程度上也消除了双方的分歧,但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待增强,对知识产权信息应全面收集和了解。

  这一点,在12月8日举行的2006缝制机械行业知识产权工作会议上又加以重申。在会上中缝协表示,将依托自身优势搭建查询平台,计划2007年初步开通,2007年底全面完善。最终使这一平台在知识产权方面为企业提供查询、申请、保护、开发等方面的整体服务。

  如何加强国内企业在知识产权领域里的话语权,除了对知识产权信息的收集与了解之外,不断地创新则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从2006年3月起,中锋协组织专家验收组先后对行业“十五”期间实施的科技项目指南中13家企业申报的30个科技项目进行了验收工作。8月31日,中缝协在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举行了行业“十五”期间技术创新奖的颁奖仪式,北京兴大豪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上海威士机械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的13个项目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

  “十一五”时期,对于企业来说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大环境已经具备。

  ■节能环保是种责任

  如果说节能是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这一内部动力的结果,而环保则更多的是为了打开国际市场、保证企业长远发展所作的一个战略举措。

  典型事件:

  按ROHS指令要求,2006年7月1日之后在欧盟市场销售的电气和电子产品限制含有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联苯醚等6种有害物质。ROHS指令涉及的产品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包括整机产品,而且包括生产整机所使用的零部件、原材料及包装件,关系到整个生产链。

  今年6月,在杭州市萧山举行的一次工业缝纫机节能座谈会上,一台电子调速节能电机的节能功效,让参会的100多家相关企业无不惊讶。而在此之前,佛山市纺织协会和国际缝纫设备制造企业日本兄弟联合在佛山市举办了节能缝纫机推广活动。在活动上,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当下很多企业所使用的缝纫设备一定程度上都存在能耗高和生产效率低等问题。而先进、节能的缝纫设备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同时增强产品在海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如此看来,缝制机械行业正在酝酿着一场“节能风暴”。

  建设节能型社会,已不是一句口号。在“十一五”规划中,国家把节能作为了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之一,而“发展节能型缝制机械”也被列为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十一五”规划的重要项目,同时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落实到实处。以标准公司为例,为建设节约型企业,实现产销13亿元,利润总额增长15%的目标,公司党委在今年年初发出了开展“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党员带头做贡献”活动的动员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环保这一“绿色概念”也在多家企业中逐渐形成。

  加入WTO已有五年,以各种名目设立的无形壁垒逐渐显现。其中,利用环保之名来实施的“绿色贸易壁垒”,一段时间内成为发达国家限制或阻碍来自发展中国家产品的一个主要手段。早在2003年,欧盟公布了《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简称ROHS指令),要求2006年7月1日之后在欧盟市场销售的电气和电子产品限制含有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联苯醚等6种有害物质,以降低电子设备所含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ROHS指令涉及的产品范围相当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电子、电器、医疗、通信、玩具、电动工具等产品。

  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06年1~9月份我国缝纫机整机出口欧洲214.09万台,总金额达1.22亿美元。因此,缝机企业积极应对欧盟的贸易壁垒,对ROHS指令予以重视。通宇公司在ISO9000、

  ISO14001和清洁生产审核基础上,于2006年11月通过ROHS检测。今年5月中旬,为应对“欧洲环保指令”,飞跃加大投入,从德国引进X荧光光谱仪,专用于对商品及其部件进行受限元素分析检测。12月1日,飞跃公司清洁生产工作通过由浙江省台州市区经贸委、环保局等相关部门领导、专家组成的验收组的验收。

  ■论坛体现交流互信

  为进一步推动市场和谐发展,为行业精英建设一个高层次对话交流平台,这对一个产业来说不可缺少。

  典型事件:

  2006年7月28日,首届中国缝制机械市场发展论坛在浙江台州举行,近300家缝制机械制造商及营销商参加了本次论坛,并宣读了缝制机械行业的《台州宣言》,以期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共赢得发展环境。

  一段时间以来,厂商关系一直是行业一个议论的话题。虽然所有生产厂家和他们的经销商在公共场合上都称彼此是“兄弟加朋友”的关系,但实际上却仍有一些不稳定因素。

  如今,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的经销商代理模式以及生产厂家的销售模式都在悄悄发生变化。首先,有几家具有实力的经销商已经投资进入了生产领域,自己当老板生产起了自有品牌的缝纫机对外销售。其次,生产厂家也纷纷在各地设立自己的分公司或经营部,直接向各个服装厂家销售自己的产品,换句话说就是开始走上了直销的道路。

  对此,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商贸委主任胡淼海说:“生产厂家这样做除了有应对经销商目前进入生产领域这一变化的考虑,还有就是生产厂家也想要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快速提升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基于目前存在的两大变化,在缝制机械生产厂家和设备经销商之间需要创造一个机会,让大家一起坐下来对各自不同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进行深入地交流、探讨,以求各方对具体问题有比较一致的认识。

  7月28日,首届中国缝制机械市场发展论坛在浙江台州举行,来自中国各地近300家缝制机械制造商及经销商参加了本次论坛。在论坛上,10多位经销商、制造商、服装行业代表和资深专家学者围绕行业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共建和谐市场新秩序和国产缝制设备发展新空间等内容,用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对行业市场现状进行了深刻剖析。在论坛最后,宣读了缝制机械行业的《台州宣言》,以期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共赢得发展环境。

  另外,在论坛期间还举行了“十五”期间销售“金牌奖”(台州杯)颁奖活动。8位经销商被授予“十五”期间“销售金牌奖”,这也是对经销商在过去5年里对行业发展所做贡献的一种肯定。

  ■国际思维与国际市场

  着眼未来就是要看到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以全球的战略眼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两种资源,驾驭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典型事件:

  2006年5月10~13日,2006科隆国际纺织服装加工技术博览会(IMB2006)在德国科隆展览中心举行,由中缝协组织的中国缝制机械代表团共计60余家企业在IMB2006上高调亮相。

  2006年,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的“国际化”进程仍在加速。

  上工申贝集团于2005年正式完成对德国杜克普·阿德勒公司(DA公司)的收购,跨出了中国缝制机械行业走出去的第一步。2006年,上工申贝的“走出去”发展战略从决策层面转入操作层面,一批杜克普新产品在市场上开始推广。

  4月21日,飞跃集团与意大利MIFRA公司通过一年半时间的接触最终达成了合作合资的共识。收购MIFRA公司50%股权,这成为飞跃在寻求与国际一流专业制造商合资合作道路上迈出的又一步。

  为培养企业国际化思维、开拓视野。今年,中缝协多次组织企业走出国门,了解国际市场现状。

  5月10~13日,2006科隆国际纺织服装加工技术博览会(IMB2006)在德国科隆展览中心举行,来自全球34个国家的630多家企业参加了这一盛会,展出面积约7万平米。由中缝协组织的中国缝制机械代表团在IMB2006上高调亮相,以标准、中捷、宝石、杰克、通宇、惠工三厂、中屹、美机、汇宝、富山等为代表的60余家企业参加展出,成为IMB2006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上工申贝收购杜克普公司后在国际同行中的首次亮相也成为展会的一个亮点。

  此外,2006年是中国“俄罗斯年”,面对近些年俄罗斯市场的发展,作为近邻的中国应抓住难得的机会。因此,9月18日至28日,由中缝协理事长田民裕带队,多家企业参与的中国缝制机械协会考察团一行11人,对俄罗斯市场进行了考察。

  11月4日上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48个非洲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及国际组织代表出席了此次论坛。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作为中方企业家代表之一应邀出席。如今,中国缝制机械在非洲市场已经有了重要的地位。标准集团目前在非洲的销售额每年大概有300万~400万美元,宝石公司是在1996年开始进入非洲市场,品牌销售在2002年末取得了绝对性地突破。此外,中捷、飞跃、通宇的产品在非洲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来源:中国服饰报

来源:中国服饰报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