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31日纺织品服装协议将到期,与之同时结束的还有持续了30年之久的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配额体制,随之而来的是世界纺织服装市场巨大的变化。
一、市场扩张与贸易增长动力
当今国际贸易中,非农产品占世界贸易的80%,工业制成品是世界贸易的主流,而纺织品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1983年以来,世界服装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制成品出口增长速度,在各类产品中出口增长速度仅次于办公和通讯用品。在以SITC三位数计的产品中有10项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增长排列世界250种贸易产品的前50名,是世界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产品。解除配额后将会有更多的产品进入贸易高速增长的行列。
近年来,纺织品服装国际贸易的增长动力更多地来自生产能力转移和生产外包,而非市场绝对消费量的上升。在乌拉圭回合结束前的 30 年里,世界服装生产能力的一半已经从发达国家转到发展中国家。这种转移的主要动因来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资成本的巨大差异。由于配额体制的存在这种转移是十分缓慢的。在乌拉圭回合达成取消配额的时间框架后,发达国家的纺织服装业加快了生产能力向生产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的转移,跨国间的贸易也随之大幅增加。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纺织品特别是服装生产外包的发展,使纺织品服装贸易更加活跃,成为纺织服装产品贸易持续增长不竭的源泉。生产外包同样是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生产优势,维持其在该领域存在的战略选择,但生产外包比生产能力的转移具有更深远的影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纺织品服装国际贸易的主流。
到 2005 年配额取消之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生产能力的转移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发达国家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按照优化、快速、低成本的原则整合供货网络,这样将引发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纺织服装业的调整和转移。原来纯粹为追求配额而建的生产能力很可能就失去存在的意义,这部分贸易很可能将被取代。另外,由于取消配额是在 WT0 多边体制下实施的,这极大地冲击和削弱了一些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给予特定国家的优惠和特权。一些由优惠和特权产生的贸易也将部分被取代。由此可见,取消配额后,生产和贸易扭曲将会被消除,贸易增长的原动力依然强劲。
二、新的市场
当纺织品服装贸易不再受到数量限制,世界将会出现一个巨大的、有待开发的市场,这个巨大的有待开发的市场不只存在于发达国家,也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中。配额体制的瓦解毫无疑问将使发达国家市场变得更为开放,增加更多的贸易机会。但在配额取消后,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市场也将变得进一步开放,其压力来自取消配额后的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认为 ,2005 年后纺织品服装市场的开放基本上呈现一边倒的情况,发展中国家在这个行业中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却保持着与之不对称的高关税,这种情形是不可持续的。发达国家希望多哈回合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大幅度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便创造可比较的竞争机会,为长期增长奠定基础并使贸易惠及各方。为此发达国家都提出了针对纺织品、服装及鞋类产品的关税减让计划。欧盟甚至建议所有 WTO 成员大幅度降低关税,以使各成员间关税水平的差距保持在一个统一幅度内,并尽可能趋于零。欧盟此计划的目的是要发展中国家全面分担市场开放的责任。欧盟认为多哈回合的成功需要在考虑发展水平差异的情况下各方利益的全面平衡,而纺织服装产品将是所有成员利益全面平衡的主要部分。
因此,发展中国家将被迫进一步开放其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新的市场将出现在东南亚较高收入的国家以及大的发展中国家内中高收入阶层。这些新的市场会成为未来发达国家纺织生产厂家的重要目标。
另外新的市场也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日益扩大。2001 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共计 6390 亿美元,其中纺织服装 530 亿美元 ,1990 年-2001 年发展中国家之间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增长率分别为 7% 和 11%。
三、世界纺织服装贸易流向
世界纺织品服装的贸易流向在乌拉圭回合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纺织品贸易上,两种趋势比较明显,一是传统的区域内贸易比重下降。西欧和亚洲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贸易市场各自内部交易比重都呈较大幅度的下降;二是发达地区增加了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输出纺织品的力度。1995 年至 2001 年西欧向中东欧独联体国家以及北美向拉美地区出口纺织品的年增长速度分别高达 12% 和 15%。在服装贸易上,最大的变化来自拉美向北美地区和中东欧独联体国家向西欧的出口。1995 年至 2001 年拉美向北美市场和中东欧独联体国家向西欧国家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 19% 和 16%, 致使拉美对北美市场的依赖程度提高了11.6个百分点。另外,亚洲对北美市场的依赖程度提高也较快,亚洲向北美的出口比重同期提高近10个百分点,而亚洲向欧洲的出口比重同期只提高了不足 3 个百分点 (见表1)。
综合纺织品服装的贸易趋势可以看出,北美与拉美、西欧与中东欧独联体这两个区域的纺织服装业的整合已经初具形态。随着取消配额后日益增强的外部竞争,西欧内部贸易的下降不可避免,但取而代之的将是来自中东欧独联体国家甚至地中海、北非国家使用西欧面料生产的产品。北美市场也是如此。
四、市场集中程度
观察世界主要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美国、欧盟、日本在 1995 年到 2001 年期间各自前 5 位的供应国和地区所占的贸易比重 (见表2), 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的结论。第一,非配额国家进口纺织品服装市场的集中程度大大高于配额国家和地区。2001 年日本前 5 大服装供应国已基本垄断了日本进口服装市场。相比之下美国前 5 大服装供应国占美国进口服装市场的一半都不到,而且这一比例在过去几年中还在下降。因此如果欧美取消配额,不论是纺织品还是服装,进口市场的垄断性将大为提高,即前 5 大供应国或地区所占的进口市场比例至少要达到 80% 左右。第二,在受配额管理的国家,进口纺织品的市场集中程度要高于服装,不论是美国还是欧盟都是如此。这表明上述两个国家和地区对服装进口的非关税壁垒要高于对纺织品,政府在服装贸易上的介入更多,尤其是美国。
配额取消后的短期、中期内,欧洲、北美将仍然是世界最重要的服装市场,两者合计占世界服装进口的 2/3。美国商务部做的一项研究表明,到 2005 年-2006 年,主要买家将把为他们供货的国家减少一半,到 2010 年再减掉 1/3。这就意味着有些国家、有些国营贸易商将会失掉原来拥有的市场。
五、市场份额
美欧市场的变化反映出两类国家或地区在美欧的纺织服装供应链中的地位得到加强,第一类是美欧周边国家,第二类是低成本供应国。中国作为低成本生产国,在上述时间段中基本保持了市场份额,并有所长进,而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则已分别被挤出欧美服装市场的前 5 名,取代他们的正是这些市场的周边国家。如果既是主要市场的周边国家又是低成本生产国,这样的国家的竞争力是无人可敌的,这种情况就像中国之于日本。日本是一个发达国家,在纺织服装产品贸易上是净进口国,不同的是日本对纺织服装产品没有建立配额制度,这导致日本市场与欧美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格局。中国既是一个低成本生产国又是日本的邻国,因此中国产品在日本市场上的占有率大大高于其他国家,也大大高于在欧美市场上的份额。由此可以肯定取消配额后中国产品在欧美市场上的占有率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但即使是在取消配额后,中国在欧美市场上的占有率也不可能像在日本市场上高达 70%(见表3)。原因在于中国不属于欧美的周边国家。
六、买方驱动的产品链
由于长期实行配额的结果,也由于在纺织服装行业中普遍实行的依照产业链分工的生产贸易模式,参与世界纺织服装市场供应的国家和厂商一直趋向于不断增加。在取消配额后,市场将会进行激烈的重组,过去靠配额的庇护生存的企业将面临生死的抉择。市场重组的核心是进口市场的国际采购商。即便是在取消配额后,纺织品服装产业依然是买方驱动的产品链。所谓买方驱动的产品链意即大零售商、品牌经销商、贸易商行在建立遍布发展中国家的分散的纺织品,特别是服装的生产网络中起主导作用。在买方驱动的产品链中,核心控制力掌握在控制零售和经销业的零售商、品牌经销商手中。买方驱动产品链的典型特征是实际生产活动与产品的设计与营销相分离,出口国的供货商或贸易商对销售渠道没有任何控制。取消配额没有改变纺织服装产品买方驱动的产品链的性质,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厂家依然在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
七、市场区域化程度
过去十多年来,全球贸易体系中区域贸易协定急剧增长 ,2002 年 12 月底在 WTO 备案的区域贸易协定总数达到 259 个,其中已经实施的 176 个。另外有 70 个准备实施,但尚未通知,还有 70 个正在谈判之中。到 2003 年 3 月止,只有 4 个 WTO成员——中国香港、中国、中国澳门、蒙古、中国台北不属于任何区域贸易协定的一方。根据到 2000 年 7 月止 ,WTO 收到的 113 个自由贸易协议通知计算,自由贸易协定覆盖下享受优惠贸易待遇的进口产品比率在 2000 年已高达 43% ,到 2003 年 1 月止 ,WTO 收到的自由贸易协定的通知已达 151 个,到 2005 年自由贸易协定下的优惠贸易有可能发展到占总贸易的 51.2%。
与上述现象同时发展的还有跨区域的双边协议增加、过去一直置身于区域安排之外的国家参与的程度提高、区域协定的交叉增加、区域协定的内容和设计出现很大差异。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最先是从临近国家发起的,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典型的例子。但目前正在谈判中的区域贸易协定有 1/3 涉及不同地理区域国家,所有主要的国家都参与了跨地区的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新缔结的自由贸易协定与过去的形式有所不同,不仅停留在取消关税和配额上,他们还通过统一和相互承认产品标准和认证评估程序取消或减少非关税壁垒。还有越来越多的自由贸易协定加入了服务贸易的条款,有的协议还覆盖了 WTO 尚未涉及的政策领域或纳入了与 WTO 规定不符的条文。比如,美国与约旦的自由贸易协定含有劳工标准和环境标准的承诺,美国和新加坡、美国和智利的自由贸易协议都将含有劳工和环境方面的条款。
上述发展趋势对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有着深刻的影响。北美贸易协定的实施曾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产生过很强的贸易转移效果。90 年代初,土耳其、爱沙尼亚、立陶宛、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与欧洲自由联盟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关税随之迅速下降,到 1998 年这些国家进入欧洲自由联盟国家的纺织服装产品已经不再受关税和配额的约束。大大加强的区域贸易优惠安排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全球多边贸易体制所达成的惠及所有 WTO 成员的自由贸易制度,对中国这样具有在全球竞争优势的国家来说特别不利。实施区域贸易安排成为 9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保护本国纺织业的一个有力的武器。从美国的情况看,在中美洲保持健全的缝纫业十分重要,因为这样才能保证美国棉花和面料业的发展。为此美国早在 80 年代就对与中美洲国家的纺织品服装贸易作出了特殊安排。面对取消配额的压力,欧美等发达国家也正是想通过加强区域贸易安排来抵御外部的竞争,达到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正在谈判中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和构想中的泛欧洲-地中海自由贸易区都把纺织品服装贸易问题作为一个特殊重要的问题来对待,并作出特殊的安排。实际上促进区域纺织品服装贸易自由化 ,以对抗区外竞争者越来越成为这些区域贸易协议考虑的重要内容。
八、市场价格
最近几年发达国家进口消费品价格指数增长缓慢,有时甚至出现负增长。美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价格自 1996 年以来持续下降,欧洲、日本和许多其他市场也是这样。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占进口产品很大比重的进口服装的价格呈下降趋势。进口服装价格的下降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一是关税水平的下降,二是取消配额所导致的来自低成本生产国的产品比重大幅度增加。
譬如,挪威早在 1998 年就取消了服装配额,与此同时挪威纺织服装的关税也在不断下调。2002 年来自普惠制国家的平均服装关税从 1999 年的 16% 降到 7%。由于这一切开放纺织服装产品贸易的举措,挪威进口纺织服装产品的贸易导向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低成本生产国的产品大量增加,由此使得进口服装的价格不断下降。2000 年挪威服装的消费额为 300 亿挪威盾,据此该国研究人员计算出贸易自由化措施给该国带来的福利为 40 亿挪威盾,大大超过关税收入下降的幅度。挪威的例子说明,在一个供过于求、开放竞争的市场上,进口价格持续下跌,自由化给进口国带来明显的福利净增加效应,但这同时也意味着,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将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