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国际时装品牌都不大乐意在自己昂贵的时装上贴上“中国制造”,担心由此会减少品牌的吸引力。
不过法国时装零售商Morgan在中国的一家服装厂投资了150万美元,以提升该公司在中国的产量。该公司计划在未来3年里,“中国产”服装占全球销量从目前的20%提升至50%。
“目前我们的竞争力不强,因为大部分服装都产自欧洲。”Morgan的首席执行官乔治·高瑟苒说道,“我们需要降低售价。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在中国做更多事情。”
在2003年12月,Morgan开始寻找在中国合资建厂的伙伴。
经过一年谈判,该公司与香港的服装生产企业HemblyInterna-tional签署协议,准备在南京建一个生产中心。
这个投资300万美元的工厂,近日开始运作,估计每年能够加工和生产约500万至600万件服装,相当于2008年Morgan预期年销量的一半。“我们向中国转移是看重低廉的生产成本。”他说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牺牲质量以控制成本。我们会确保能提供最高品质产品。”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Morgan表示将会检验所有的原料和成本,以确保产品符合标准。他占这个合资企业49%的股份。
Morgan公司还表示,他们也希望能从正在兴起的中国中产阶级中受益。该公司已经在中国建立了32个店铺,计划在未来5年内再新开200家。这将有助于该公司在中国的年销售额从目前的960万欧元(1300万美元)提升到预期中的7000万美元。
三分之二的新开店铺将“进驻”百货公司。
在中国大城市开设专卖店将占三分之一。在国际时装市场,Morgan要与来自瑞典的HennesMauritz和拥有Zara品牌的西班牙Inditex公司竞争。然而在中国的休闲服饰市场,该公司将会遇到来自中国本土对手更为激烈的竞争。同时,国外数十个奢侈品品牌也已在中国市场建立了立足点。针对大众市场的时装零售商,比如来自香港的思捷(Esprit),并没有成功地在中国内地市场建立起强大的销售网络。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中国零售商卖的西式服装价格更低。
在年轻的消费者眼中,本地企业具有更大的品牌认知度,因为他们往往会聘请中国的名人来代言产品。
“针对大众服装的消费者与奢侈品消费者完全不同,”香港吴控股证券公司的分析师ReneeTai说道,“对他们来说,如果以一半价格能够买到看起来差不多的衣服,他们很乐意这么做。”
但是高瑟苒还是显得很乐观。“中国是个巨大的市场。市场规模如此之大,不一定要做市场老大,才能赚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