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纷争一波三折
2005年,对烟台市的纺织业来说,可谓是充满了“大喜大悲”的一年。先是1月1日起,各国取消了实施超过40年的纺织品出口配额制,这意味着世界纺织品市场的彻底放开。一时间,烟台市企业为“门槛”的取消而欢呼雀跃。
然而,就在烟台市企业摩拳擦掌,准备大举进攻国外市场时,一场“寒流”却迎头袭来:5月13日,美国宣布将根据特殊保障措施(简称特保)对三类中国纺织品的进口实行数量限制,5天后,又追加了另外四类纺织品。与此同时,欧盟也在5月18日宣布对中国两类纺织品实行“紧急特保”。
为了体现化解摩擦的诚意,5月20日,我国主动“自我加压”,宣布从6月1日起,将74种纺织品出口关税税率提高。仅仅过了10天,事情又出现新的转机:5月30日,我国又宣布为纺织企业“减轻负担”,取消81项纺织品的出口关税。局势变化之快,让置身其中的企业看得眼花缭乱。
潜在和直接的影响
眼下这种不明朗的局面,已经给烟台市企业造成了影响。6月2日,烟台市的一家服装出口企业的负责人,又推掉了来自美国的一笔订单。对此,企业负责人十分无奈:“谁敢接订单啊,万一出口到美国,我们被列入‘黑名单’怎么办?”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我市有不少服装企业只能将到手的国外订单拒之门外,损失巨大。
与这种“显而易见”的影响相比,另一种“潜在”的影响则更不易察觉,也许引发的“震荡”也将更为激烈。我市有关部门的人士认为,无论摩擦的最终结局如何,我国的纺织业必将出现整合的态势,其结果就是一批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退出市场。
目前,烟台市有400多家纺织企业,虽然是纺织大市,但真正“独树一帜”的大企业并不多,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是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的“弱质”企业。“这些企业将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说。
苦练内功多方出击
对烟台市纺织业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苦练内功”,“小企业要做大,大企业要做强”。而不论“做大”,还是“做强”,源源不绝的技术创新能力,都是企业所不可或缺的。可现实的情况却是,由于我市的企业不愿意投资进行技术创新,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只能靠大销量、低价位的粗放模式在市场上“得过且过”。
与此同时,企业也要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外贸部门的人士认为,我市的纺织品出口市场过于单一,绝大多数产品都出口到欧盟、美国。比如,今年1—4月,我市出口到美国、欧盟的梭织服装达770多万美元,占我市梭织服装出口量的90%以上。这种做法风险不言而喻:出口市场一有风吹草动,企业就不可避免地要“感冒发烧”,甚至“大病一场”。因此,企业应该多方开拓市场,分散出口风险,以便在发生贸易摩擦时,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