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05年度中国名牌产品申报正紧锣密鼓地进行。面对中国名牌评定的“高门槛”,被挡在门外的宁夏诸多名牌产品只能想“名”兴叹。
据自治区质监局质检处负责人讲,这次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于3月29日公布的2005年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录涉及87类产品(包括65类新增产品,22类有效期满重新评价的产品),我区有12类产品进入目录,够资格申报的只有有效期已满的圣雪绒一家。
嗟叹:仅有一个中国名牌
赛马水泥、夏进牛奶、塞北雪面粉、西夏王葡萄酒……这些响当当的宁夏名牌产品在区内已家喻户晓,然而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在全国叫响。
2004年宁夏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成立至今,全区共涌现出宁夏名牌产品71个,另有7家企业的产品成为“国家免检产品”。然而,这些产品中仅有“圣雪绒”羊绒衫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宁夏实现“中国名牌”零的突破,是在2002年9月1日。圣雪绒集团公司负责人感叹道,拿到这个金字招牌,真不易啊!
宁夏圣雪绒国际企业集团公司实施名牌战略,不断推陈出新,追赶流行时尚,加快培育和创立高质量、高档次的名牌产品,使“千足软黄金,九九圣雪绒”行销国内、国际两大市场。2002年,公司申请获得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当年2月8日,圣雪绒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9月,摘得“中国名牌”;12月,批准为国家免检产品。2002年底,为鼓励先进,提高企业争创名牌的积极性,自治区政府拿出100万元重奖圣雪绒。
尽管实现了零的突破,但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我们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截至目前,全国共有479家企业的547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这些产品覆盖了除青海、西藏以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我区只有1个。从周边省区来讲,新疆、陕西、甘肃分别有5个、4个和1个。内蒙古仅呼和浩特市就有3个中国名牌。我区在西北地区也不占优势。
正视:名牌与名牌的差距
为何这么多宁夏名牌难以登顶中国品牌之巅呢?质监部门负责人一语中的:尽管我们培育出不少地方名牌产品,但规模小、效益低,离“中国名牌”差距不小。
据了解,“中国名牌”是目前国内企业在产品品牌方面的最高荣誉,评“中国名牌”不仅要求产品质量必须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而且要在产品市场占有率、知名度、用户满意度和产品的竞争力等方面居于本行业前列。从目前来看,我区许多名牌产品无论是产销量还是销售额,都与申报中国名牌产品实物质量指标相距甚远。拿啤酒来说,评定标准为2004年销售量达35万千升以上,且销售额6亿元以上。而身为我区啤酒行业“龙头”的西夏啤酒,去年的销售量为9.93万千升,销售收入1.761亿元;葡萄酒的评定标准为2004年销售量(瓶装酒)在1万千升以上,且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而我区的“西夏王”仅为4000千升左右,5000多万元;生活用纸的评定标准为销售额8个亿,而我区的美洁纸业去年仅为1.8个亿。
有关专家分析说,从表面来看,可以说是产品知名度、市场占有率低下,阻碍了宁夏名牌的进一步飞越。市场占有率低除了规模小的因素,更关键的问题还在于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知名度低的问题则是我们在产品的品牌包装和市场营销上还缺乏科学的流程和机制,更缺少一套长效的宣传促销方略。
我区许多名牌产品销售半径大多只在本区及周边省区,打进东南发达省市的很少,飘洋过海的更是聊聊无几。有的产品有市场无规模,有的则是有规模无市场;有的甚至既无市场也无规模。拿葡萄酒来讲,目前全区葡萄酒生产加工企业有14家之多,培育出了西夏王、御马、杞浓等品牌,年加工能力5.23万吨,年产葡萄酒近2万吨。全区总量并不小,但让各家企业一分,量就显得很小,市场竞争力自然会大大降低。加上品牌多而杂,势必造成诸候割据打内耗争市场的局面,区域优势难以显现。
展望:打造中国名牌任重道远
一项调查显示,获得中国名牌产品荣誉的企业的产品销售额均有所增长,且平均年增幅在25%以上。曾负责名牌申报工作的圣雪绒公司工作人员张平津说,中国名牌是企业拓展销路、打开市场的敲门砖,企业有了这张王牌,可说是名利双收,企业名气一路飙升,产品销量以20%的速度直线上升。
名牌,代表着企业的综合实力和产品的质量水平;名牌的多少,代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正是看到了这点,近年来“中国名牌”倍受追捧,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优惠奖励政策,扶持强势企业争创中国名牌。湖南省的长沙县、浏阳县规定,产品荣获中国名牌的企业可获得100万元奖励;广东省中山市东升镇的奖励则是50万元。
自治区质监局有关负责人讲,宁夏名优产品要争创中国名牌,任重而道远。现实的差距是必须要承认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如果发展得当,这些产品很可能就是下一个中国名牌。
我区名牌产品如何走出养在深闺“孤芳自赏”的窘境?业内人士认为,首先要树立“质量兴区”的意识,营造全民关心质量、重视质量的良好社会环境。其次是企业自身要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加速产品更新换代,不断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提升产品的规模和档次。打造“中国名牌”产品,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应有所作为,发展产业集群,创建区域品牌,特别要对有潜力打造“中国名牌”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在金融、税收、科研开发、人才引进、利用外资、品牌维护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切实为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创造条件。
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宁夏名牌产品冲刺中国名牌,实现“宁夏造”向“中国造”的蜕变。
来源: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