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没有听说过像长城、海信、康佳、夏新和熊猫这样的品牌吗?除了中国人,没什么人知道。当然,有朝一日这定会改变,但此时此刻,一些中国公司正“拼命”并吞一些知名品牌,让国外消费者感觉到他们的存在。
中国公司显露全球野心 拼命并购外国知名公司
几年来,中国领导者们悄悄地鼓励中国企业开展海外业务,获得海外投资,并让其转变为跨国企业集团,在由沃尔玛、微软和可口可乐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市场中,使这些中国本土企业更富竞争力。
现在看起来,中国公司对此已心领神会。今年,中国计算机制造商联想得到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海尔,中国最大企业之一,上周竞购美国第三大家电商美泰克。就在同一周,另一则让全球轰动的消息是,中国国有石油巨头中海油出资185亿美元,竞购世界最大石油公司之一的优尼科。
然而,这些举动似乎源于一些中国公司目前的绝望境地,因为越来越多的外国品牌涌入了中国市场,并逐渐占据上风。
“在国内,中国企业面临着外国对手强有力的竞争”,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管理系教授马歇尔W·梅尔斯(Marshall W.Meyers)如是说,“因此他们必须做点什么。他们不得不将触角伸向全球市场。”
事实是,尽管中国对于外国竞争者仍有诸多限制,但仍有少数几个实力品牌在过去的20年中完全控制了中国市场。由于中国已经加入了WTO,目前一些限制被撤销,一些中国大企业也被迫接受全球的游戏规则。
在购买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后,在西方市场完全名不见经传的中国联想集团,突然成为排在戴尔和惠普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电脑制造商。
TCL,另一家中国公司,因为于去年与法国汤姆逊公司合并,而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商,汤姆逊在美国拥有历史悠久的RCA品牌。
就在上周,中海油对优尼科出价,触发了与美国石油公司谢夫隆之间的华尔街模式收购战。专家们称无论这些收购成功与否,都是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和其全球野心的象征。
“中国政府正准备让最好的100至150家企业向海外市场扩张”,美国众达律师事务所(Jones Day)中国区主席黄先生(Jack J.T.Huang)说,“中央想用此来试验,在面对全球竞争时,这些企业能将红旗插多久。”
许多中国公司正在观望,他们也并不掩饰其全球野心。“企业未来的目标是让长城品牌响彻世界”,国家控股的长城计算机集团发言人如是说。大型手机制造商宁波波导的发言人也宣布了其同样野心勃勃的计划:“我们的未来目标是成为世界前三名的顶级手机制造商。”
学习日韩公司好榜样 但并购才是惟一捷径
本月早些时候,商务部发表一份报告称,尽管中国的消费品在出口占主导地位,但在出口业务中却没有太多的知名品牌,绝大多数从中国装船出口的商品,其实都贴着国外的知名品牌商标。
为了扭转局面,商务部号召中国公司开始出口自己的“知名品牌”,并向各地区下令生产自己的名牌商品。“我们需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立名牌”,报告称,“每个行业都需要拥有自己的出口品牌。”
这份备忘录听上去像一份由国家计委制定的共产党文件。但其后却颇有深意:效仿外国人,学习外国企业的成功之路。
诸如丰田、索尼和三星这样的日韩公司成功实现了从本土企业向全球巨头的转变。但却历时良久,绝非一日之功。
分析家说,中国企业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起自己的知名品牌,也就没有日韩企业那样的成就,今天全球市场瞬息万变,你时下占领的市场,明天可能就会失去。
“中国企业除了并购海外公司,没有太多其他选择”,麦肯锡的中国专家说,“如果等上10到15年,他们可能早就死了。”
专家指出,中国大公司收购西方知名企业的意图,主要是想进入其全球销售网络,接触这些企业的研发领域,并接手那些名牌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能力。
“这些企业所追求的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能力”,《中国世纪》一书的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学管理系教授Oded Shenkar说,“这是一条捷径。他们不需要花费几十亿美元去做品牌建设投资,却得到了极其珍贵的品牌名称。”
很多年来,一些中国企业都只能作为合资企业的一方,或是世界最大企业的原料供应商,在购买知名品牌后,他们获得的一个好处是,这能让中国人看到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的全过程。
在中国完成加工制造的外国企业产品数量相当惊人。根据投资银行C.L.S.A.的数据显示,世界上80%的钟表,50%的照相机,30%的微波炉,25%的洗衣机,还有20%的冰箱都是“Made in China”。
“日韩公司在最初进入美国市场时,走的是低端产品的形象路线”,波士顿咨询集团的合伙人道格拉斯·比尔(Douglas Beal)如是说,“日本公司花了很长时间在消费者中建立了品牌认知度,并同时转而进入高端产品市场。索尼产品现在之所以价格昂贵,就是因为他是索尼。但在20年前他什么都不是。”
中国公司面临严峻障碍 国际化步伐却不会放缓
然而,这堵高筑的篱笆很难跨越。分析家们称,中国企业现在面临的最严峻障碍是,缺乏国际运作经验,同时市场结构和管理体系都很薄弱。
专家们称,这些问题也正是为什么一些中国公司“疯狂”购买西方品牌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年获得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之后,联想让IBM该部门原来的经理留在纽约管理整个公司。
联想主席柳传志在去年11月接受采访时说道:“通过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我们获得的最有价值资产是,IBM世界一流的管理团队,和他们的丰富的全球经验”。
但是联想能运作得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部门吗?家电巨头海尔能很好地管理美泰克吗?分析家对此表示怀疑,因为他们说大部分的并购都以失败告终。
“所有在海外进行收购的公司都面临巨大困难”,毕马威合伙人加文·格敏德(Gavin Geminder)说,“中国公司有同样的问题,而且他们的管理团队可能并不太够格。”
上海中欧国际商学院金融系教授单春(音译)说,中国企业在并购后形成的团体中,也要努力改善金融管理状况。“股东价值的管理更是他们的弱项”,他说,“他们缺乏国际经验,金融财政控制能力也很差。”
但是中国的并购步伐并不会因此放缓。
同时许多中国公司在聘请西方律师和顾问时从不吝惜金钱。
联想聘请了麦肯锡和威嘉律师事务所(Weil Gotshal & Manges)。海尔与私人股份公司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以及贝恩资本公司(Bain Capital)通力配合赢得了美泰克。同时中海油聘请了高盛,J.P.摩根和美国顶尖律师事务所来共同发力,投入到对优尼科的收购中。
中国企业也受到国有银行、私人公积金和公司筹措资金的鼎力支持。以中海油投标优尼科为例,他得到了从中国最大的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60亿美元贷款的支持,同时还有另外70亿美元来自他的母公司。
“更多的并购交易很可能随之而来”,花旗银行全球商业及投资银行亚太区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莫尔斯(Robert Morse)称。分析家们称,作为全球低成本的加工厂基地不再是这个国家单一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