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方式决定消费习性,山里人不论贫或富,消费大都讲究经济实惠、经久耐用,实用第一、牌子第二!在他们看来,价昂质高的名牌消费是城里人的专利,而他们只认准当地便宜的同类产品,从一开始就根本不去考虑使用的后果,买了再说、用了再说,过得去就行了!总之就是不愿多掏钱买贵东西,他们欣赏名牌,却不使用名牌。就算出于满足虚荣,他们也只会选用与名牌沾点边的“仿名牌或假名牌”。他们讲究产品的物理功用,而至于心理需要、社会层面上的因素他们都不看重。他们推崇“回到事物本身看事物”简单的消费观念,一切围绕功用来消费,注重内核、不重外壳,把包装、品牌形象力丢在一边。而不象城里人那种另类的由表及里爱屋及乌的“傻瓜消费”——先挑选打广告打得最凶的所谓名牌,然后精挑细选最后决定购买,他们往往带着期待视野,认为一旦选准了名牌,质量、服务等等一切都有保障,而乡下人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务实消费”理所当然。
二、广告名牌、难得民心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萝卜白菜,各有所好!用来形容城乡名牌观的冲突是再贴切不过的了!乡下人都讲口碑,就算地道乡下生产的产品,只要用过的人都说好,那么它就是好的!是乡下的名牌,而广告堆砌起来的牌子,不管其名气如何大,终究难于入乡随俗。另者,乡下人都有重众心理,他们都有一个“消费标杆”,消费档次、购买水平与亲朋好友或街坊邻居必须保持一致,大家买啥他们就买啥!根本不去攀风附雅向都市人看齐,这是乡村特有的“消费亚文化圈”给他们施加的无形压力,他们深知:只要周围同伴不认可,凤凰都会变成乌鸡,名不名牌乡下人才不吃那一套!特别是那些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新潮前卫的乡下人尝试使用“名牌”后的“感受”或“意见”,更是左右“名牌”的生死去留,倘若试用者说名牌“不砸地”,那么名牌就等于被判了死刑,周遭的乡下人就会抵制它,并得出这样的消费结论:名牌贵过别的牌子,只此而已,“有钱都不买广告名牌”的意识在其心间潜生暗长;就算“新潮一族”给“名牌”下“真有两下”的论断,名牌由于价高还是难于普及,乡下人只能“望价兴叹”,名牌始终难入老百姓家里。此外乡下人还会流传这样的消费观念:精打细算过家家,竟相攀比谁的价格低,而不是牌子!只要买的同类产品比别人的便宜,自身就算会当家,而买贵了就被视为不够精明!因此宁愿买对的不买贵的!致使广告名牌天马行空漫无边际,而口碑宣传的民间品牌却大行其道、深入民心!
三、营销蹭车、借力打力
就象二战后的日本“技术蹭车”那样诡,专门瞄准欧美国家技术的空白、细节疏漏进行技术改进、工艺创新、体系完善,然后申请专利,站在巨人肩膀看世界,他们决不会去发明一个轮子,但他们却会在别人制造的千万个不完美的轮子上“动刀”大做文章、画龙点睛!而县乡镇村“山寨工厂”生产的“杂牌”却精通“营销蹭车”,以假乱真李鬼打李逵,耍迷踪拳专点名牌的死穴,你家乐福名气大,我就开间喜乐福;安吉尔象天使般洋气十足,我就开挖乡下的安吉纯饮用水;擦汗用维达,我就出个维洁纸巾;洗发水有诗芬,我就弄个诗春洗头水,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营销蹭车”,多快好省、省力省心,你打广告,我做市场!你要名气,我求利益!你到哪我跟到哪,目的只有一个:“双龙会”混淆视听让消费者误以为“同属一个”,只要咬定青山不松口看你名牌哪里走!这种“藤绕大树”的寄生方式让名牌哭笑不得,它不同“假冒猥劣”厂商来得那样直接,容易定性,只消一场打假运动便可端掉它,它们往往有合法的身份,只不过是巧妙地打擦边球搭顺风车而已,你拿它们没办法。正是如此,登陆农村市场的名牌往往被它们纠缠得喘不过气来,最终被侵蚀得只剩下躯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