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8日,"2003-2004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颁奖晚会在北京举行。当白领、依文、报喜鸟、波司登、杉杉、雅戈尔、美特斯·邦威等服装品牌登上荣誉巅峰,分别将十一项大奖揽入囊中之时,以柒牌、七匹狼、爱登堡等入围品牌为代表的闽派服饰企业不禁为福建品牌在本次最高级别的竞争中彻底的销声匿迹而扼腕叹息。失望之余,许多省内服装界人士也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闽南地区一直是福建省乃至全国服装产业的大型集散地,不但品牌众多,生产技术成熟,而且产业链完整,专业人才众多。在如此良好的行业基础条件下,本次失利显然不会是几个主要企业的偶尔失误,其中必定有一些根本性的病因存在。对此,笔者试从以下几点进行浅析。
企业家身处"意识洼地"
1.缺少国际化发展意识
众所周知,如今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品牌的发展都必须面向世界、面向国际化市场,但是,这种与时俱进的思想在闽派服饰企业中非但没有得到公认,诸多与之背道而驰的不正常状况却有愈衍愈烈之势,跟风、抄袭、"傍名牌"等现象屡见不鲜。有了"利郎",马上就出现了"力郎",有了"柒牌","玖牌"就大胆问世。与此同时,当看到彪狼、猛狼、猎狼等"狼字帮"成群结队地尾随其后时,七匹狼这位开创"狼文化"的前辈又不知做何感想。
2.对"品牌"没有正确理解
在闽南,许多以外贸、批发为主的企业正在进行向品牌特许连锁经营模式的转型。此时,对"品牌"概念的错误理解又使许多企业家步入了发展的误区。某运动服饰老板曾经向我进行过这样的阐述:"做品牌并不困难,我今年是泉州市著名品牌,明年做福建省著名品牌,三年后争取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这样运作下去,我的品牌就很成功啊!"然而,此时该品牌还没有任何一家专卖店。如此偏颇的理解只能让此类品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运营手法不科学
在闽南,几乎清一色的"明星+广告"的运营模式不仅形成了一个服装界的区域现象,更使中央五套被人戏称为"晋江频道"。其实,借助明星的影响力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做法本身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地聘请或运用明星,就会给企业造成很大浪费。
应该说,资源在某一特定阶段总是稀缺的,我们闽南的服饰企业能够运作到现有的规模,无一不是经过了艰辛的跋涉和长期的积累。如果因为对形象代言人的聘请或运用不当而浪费了企业宝贵的资源,耽误了品牌的发展进程,那么这种损失对每个企业家而言都是没必要而且不值得的。
现在,由于盲目套用"明星+广告"模式而给品牌和市场带来的弊端已经引起了部分企业的深思。圣达威等服饰品牌也已经在尝试着打破这个传统的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人才运用不当
闽南地区,在对人才的使用上普遍存在这样两种相反的现象:
1.家族式管理模式
因为闽派企业绝大多数是家族式企业,所以很多企业家存在"外人不可信"的保守观念。因此,企业中的主要决策者和领导人都由自己的亲戚来担任,高层领导职位拒绝任用外来专业人才。诚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事结构可以确保主要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但是,许多问题也随之出现。家族式管理模式很容易使工作人员划分为"亲友派"和"外聘派",给企业内部的管理与沟通造成很大障碍。
2.盲目信任职业经理人
许多企业家饱受家族式管理之苦,将发展的筹码压在了闽南地区遍地丛生的职业经理人身上。本来,能够大胆聘用外来专业人才进行企业的高层管理,对突破企业的发展屏障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职业经理人都是可用之材,由于企业家在任用前缺少深思熟虑,对企业管理及品牌推广过程中最需要提升的部分认识不够明确,造成在任用职业经理人时标准不清晰,导致很大一部分企业家对之盲目信任。
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应该提倡的是知人善任。企业家本身首先要提高客观评价职业经理人的能力,知其所长,晓其所短,任用时予以可使其扬长避短的职位,只有把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才能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使企业和个人得到"双赢"。(颠覆时尚品牌(中国)咨询机构 温魁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