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吃会穿的海滨城市
匆匆的大连一行让记者感到大连服装人情感中“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特色。用“海水”可以贴切地描述这几年中国服装产业中由于“特保设限”、“用工荒”问题引发的外贸加工业的不平静;用“火焰”可以到位地形容大连从事服装品牌研发的人们心中的那份执着与热烈。
然而,我们在抒发“海水”与“火焰”的情感之余,还有一些特别的感触:如果说“海水”的惊险波澜是天时因素,“火焰”的热度是人和的因素,那么我们还落掉了一项没有说,那就是地利因素。
大连是一个非常具备地理优势的城市。它向北辐射东北三省,向东辐射日本、韩国,向西可以辐射到华北平原,向南则是东南沿海的服装原材料产地。它背靠东三省以及华北平原的辽阔市场,面对东南沿海的其他服装业发达城市与日本、韩国的国际市场。可以说,这样的环境为大连服装产业铺好了坚实的地利基础。大连是一个既容易做外贸加工产业基地,又容易诞生国内知名品牌的地方。正如大连思凡品牌总经理周严所说:“一个时尚品牌集群的城市必须看这个城市可以辐射的市场地域有多大,辐射的地域越大就越有利于品牌发展。”
而时尚媒体们却似乎是先行业媒体一步,以更加深刻、更专业的口吻向大连的服装人说,大连不仅仅是一个服装产业经济集群中心,而且还将成为一个著名的时尚都市。这话不是没有根据的。俗语说“三代为官,学会吃穿”。说的是自古一个人的格调往往不是腰缠万贯与官势显赫,而是吃穿的生活细节之处。大连人兴许是有特立独行的地理优势,所以多年来便近水楼台地体验着渤海湾里高质量的海鲜,还有东北肥沃黑土地上生长出来的高质量果蔬。每年大连时装节期间,正是9月瓜果飘香,蟹羔满溢的时节,怎能不来呢?作为一个懂吃会穿的海滨城市,不尽心尽力地科学发展服装行业其实很浪费资源。浪费的不仅仅是大连优秀的缝制基础,其实更加浪费了大连的时尚能量。
大连的核心竞争力
早就在报纸上读过“北京最大气,上海最奢华,深圳最繁忙,成都最悠闲,武汉最火爆,珠海最浪漫”的文章。而文章描述到大连时,却将之与杭州做了一下比较与对仗,曰“杭州最女性化,大连最男性化。”
这样的描述很有趣,又一次暗含了大连与杭州服装产业经济集群的地方特色。不过非常不同的是,杭州的女装产业是从小品牌逐渐成长起来的。这些女装品牌虽然规模小,但是发展速度却十分惊人。杭州特殊的人文特色,加上女装产业本来门槛就比男装低,因此杭州的女装品牌阵营在5年之间迅速成熟,让人叹为观止。
大连有成为欧洲租界与被日本侵略的历史,而这期间打好的城市基础设施,被保护得基本完好。北回归线上海洋气候中这座城市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政府修造下日益国际化,并显出清新明朗的城市形象。与杭州的女装产业比较起来,大连的男装产业就显得越发阳刚,规模大、档次高、品质好,成为大连男装的核心竞争力。
大连的男性化,大约是由于城市产业一是重工业,二是服装产业。而曾经作为城市名片的服装产业中,高档男装加工业作为大连的强项一直享誉海外。虽然今天,当宁波的男装加工以及温州的时尚化男装品牌,还有福建的休闲化男装品牌都在2000年以来亮相各大媒体,而大连这个男性化的城市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冷峻的姿态,从产业经济上研究,大连的高档男装工艺一直被业内推崇着,有很多先进的缝制技术、管理方法是让前者们非常佩服的。尤其是高级成衣的手工工艺,是帛柏丽、杰尼亚、阿玛尼等顶级大牌才匹配用的高品质缝制方法。
所以,要让大家体会很多产业集群的地方特色,可以套用一个大连服装界小有名气的设计师的回答:你把杭州的青蒸大闸蟹和大连的青蒸梭子蟹做个比较就明白了。
一直以来,大连的高级男装成衣制造与世界顶级品牌接轨的水准成为大连这个服装产业名城的王牌。然而,这个核心竞争力是不是可以一直发扬保持下去,并以怎样的方式保持下去是值得人们思考的。
不受“特保”影响
大连一行,我们采访了很多大型的服装加工以及品牌企业。我们发现,上规模的大连服装企业大多是以“三条腿走路”的模式稳定地经营着自己的集团化公司,首先是加工业,其次是外贸业,另外一个是品牌经营。这三条腿的交替,令大连服装行业在“特保设限”、“人民币升值”等重要关口都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比如“创世”之于大洋集团,“桑扶兰”之于雅文内衣厂,“卡洛佳”之于富伸服装公司等都属于由外贸做内销品牌的“借船出海”案例。这里有很多企业家人物,他们选择做内销市场品牌,没有温州人的风风火火,没有晋江人的铺天盖地,他们在小心翼翼地培植着品牌之树,并且不奢望在三五年里得到高昂的利润回报。多年来,接日、韩外贸单的大连服装人,可以说读得懂国际服装品牌的游戏规则,他们知道品牌的成熟需要一个漫长的竞争过程。因此,在这两年里,他们积攒力量,保持着体力,在温州、宁波、晋江等地男装品牌大打广告牌,风声水起之后,他们似乎刚刚调整好体态再一次亮相,大有“你方唱罢我出场”之势。
而“三条腿走路”的模式里,我们发现加工业是基础强项,这个优势需要保持;国际贸易是重中之重,也就是说不管大连企业把工厂设在哪里,他们手中的订单都不能丢,最具战略性的一方面是要培植好自己的本土品牌,这不仅是未来的利润点,也是在产业拐点时期保持企业健康发展的良方。
不可不注重的用工问题
虽然对于全国的产业阵营来说大连是“你方唱罢我出场”,但是,对于一个以缝制技术为强项,以加工业为特色的服装产业集群地来讲,用工问题是这个城市服装产业问题的重中之重。
在走访的11家企业里,没有一个企业家不提到用工问题。稳定的熟练工人团队与科学的生产线管理人才是加工型服装产业经济集群地的产业基石。但是,保持工人团队的稳定依靠什么呢?“三条腿走路”的模式是使企业稳步发展的方法之一。但是我们观察经济宏观的发展规律会发现,加工型的产业集群都有转移的趋势。这种趋势大多是与服装经济发展阵营与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的一种冲撞。曾经欧美的加工业转向亚洲,日本人把加工基地设在中国台湾和香港,随着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香港经济的崛起,加工基地由海外进入中国大陆与内地,而后又会由沿海城市转入内地。
东南沿海一带服装产业集群地的用工荒问题,有因为工人工资的增长水平跟不上地方经济增长水平的原因。虽然由于大杨集团的生产革新运动,以及大连各企业对员工福利上的保障,这一现象可以说还未凸显出来,但是大连的企业早已将用工问题重视了起来。而由于东南沿海一带的经济发展,很多从事加工业的工人都转行开始做服务业,因此,从大的势态上看,很有把加工厂从沿海一带往内地、西部迁移的趋势。大连的服装人会不会将加工基地移向东北内陆城市, 我们也拭目以待。
成本 让人思考的短板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连服装产业刚刚起步的时候,便以“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模式奠定了产业的基础。“两头在外”即是上游原材料供给研发,下游市场销售在国外;“中间在内”即是加工在内。大连一直是用国际化的制衣缝制标准评估着自己的缝制水平。
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江浙一带向大连取了经,看明白了先进设备的好处与管理中的方法,又凭借江浙的柯桥纺织重镇的优势令他们有了轻捷便利的成本渠道,并且他们拥有丰富的成本供给大本营,研发了一批享誉国内的本土男装品牌。福建地区、珠三角地区也以人力资源的成本优势开创了休闲品牌与时尚年轻品牌,市场很快铺满全国。相对来讲,大连的原材料供给运输渠道没有江浙一带便利。对于外贸生意来讲,日、韩的输出运输成本是降下来了,可是发展自己本土市场品牌的成本却比较高。
于是,大连的内销品牌往往是定位比较高端的品牌,比如创世、思凡、任平、卡洛佳、富哥、亚瑟王。因为这些品牌都有外单加工缝制业打下的好基础,这样的缝制工艺水平决定着这些品牌的上游原材料成本也不可能低。在此,很多大连的服装人也有所思考,他们非常有远见,打算在大连建造自己的纺织加工基地与市场,想必不久的将来,大连的成本短板会得到弥补。到那时,有先进缝制加工技术的大连又有了便利的上游原材料供给,相信明天的大连服装产业将更加辉煌。(袁 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