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轮采购高峰来临,保暖内衣市场要健康发展,竞争不可避免,但应是遵循商业规范、市场规律和行业公约的有序竞争。
9月中旬,国内保暖内衣行业20家品牌企业负责人共聚上海,在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和上海内衣行业协会的主持下,召开了一场主题为“合作与竞争”的“中国保暖内衣发展论坛”。
之所以举行这个论坛,用上海内衣行业协会理事长苏寿南的话说,“近几年的‘保暖内衣大战’呈无序状态,我们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有利于各个企业的发展,特别有利于品牌企业的做大做强,也使广大消费者能够得到货真价实、称心满意的保暖内衣”。
婷美集团董事长周枫对此深有同感:“目前,保暖内衣行业经过连年不断的广告战、价格战、口水战,行业内部已是相互倾轧、损人害己,快速致富、个性膨胀,没有大局观的恶性竞争,品牌美誉度下降,正在逐渐失去消费者的信赖。尤其是过去一年的无序竞争,已经造成这一行业无利可图的‘鸡肋’状况,甚至使得保暖内衣面临被商场驱逐的境地。保暖内衣行业究竟该如何发展?值得认真反思。”
不容乐观,“墙”内人忧心忡忡
“从整体上看,今年保暖内衣的产量比去年会有所下降,但不会低于2500万套。”赛洋国际集团董事长吴一鸣认为,“保暖内衣行业整体状况并不乐观。”
吴一鸣分析,保暖内衣行业目前仍处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态势,行业内有4股势力在分庭抗争:核心品牌企业保持相对稳定;一些加盟型企业谋求做大;代理网络认为时机已经成熟,由商而工;业外资金正大举杀入,其中以浙江义乌企业势头最为强劲。“围墙”外的人还以为保暖内衣暴利依旧,仍在不断进入。实际上,依照现在的价格,我们企业的毛利只有20%~30%,比袜子还低。
保暖内衣行业中,“三枪”大概是惟一的“国家队”,其他企业基本都是民营的,“贷款相当困难,加上现在几乎无钱可赚,搞创新、搞差异化竞争对我们来说是难以为继。同质化竞争往往难以走出竞相压价、恶意竞争的怪圈。”吴一鸣忧心忡忡。
八年历程,行业面临“生死劫”
如果从产业角度分析,保暖内衣属于分支的分支:纺织-服装-内衣-保暖内衣,地位似乎无足轻重。但是,它的发展速度在中国传统的纺织服装领域却可以用“异军突起”来形容。
作为一支新军,保暖内衣行业历经8年磨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市场。生产保暖内衣的企业,从寥寥数家发展到目前近500家,销量从一开始的数十万套到如今的3000多万套,产品则从最初用絮棉、塑料薄膜做内胆的“小棉袄”型内衣,发展到现在的品种繁多,有“科技派”、“活力派”、“舒适派”、“名士派”之分。可以说,中国独创的保暖内衣已经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在整个内衣市场格局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至今,这个几乎没有国家投入、没有银行贷款的新兴行业,已累计向国家上缴税收数亿元。
完全市场化的运作,使这个行业从一开始就缺乏足够的行业规范。先行者获取暴利的诱惑,相对较低的进入门槛,使越来越多的后来者“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角逐的行列。随之而来的,是盲目上马之后的恶性竞争。每到秋天,这个原本象征收获的季节,就成了保暖内衣行业惨烈厮杀的战场。
去年秋季,保暖内衣业惟一的驰名商标“南极人”在北京宣布,要做“保暖内衣业的格兰仕”,并以50%的降幅拉开了一场“洗牌”战役。当年,保暖内衣销量遭到“腰斩”的命运,有人惊呼,暴利时代彻底终结,保暖内衣行业面临“生死劫”。
健康发展,合作竞争成共识
“保暖内衣行业要做大做强,兼并、重组是惟一的出路。”南极人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祥坦陈,“企业间互相伤害就是对整个行业的伤害,最终也是对自己的伤害。南极人愿意与任何一家企业合作,欢迎兼并、重组。”
上海三枪集团总经理王卫民认为,对竞争的理解要跳出狭义的范畴,保暖内衣市场要健康持续发展,竞争不可避免,但应是遵循商业规范、遵循市场规律、遵循行业公约的有序竞争。从市场而言,企业之间是竞争对手,而从促进市场繁荣的共同目标而言,企业又是合作伙伴。“最好的竞争,应该是合作。通过我们品牌企业的自律和品牌之间的精诚团结,一定能够构筑和谐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光靠企业自律还不够,政府要加强调控,行业协会要加强协调。”吴一鸣建议,“在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保暖内衣行业完全可以眼光向外,开拓国际市场。”
参与此次论坛的企业家草签了《中国保暖内衣产业合作与竞争、和谐发展联合声明》。上海内衣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国琪表示,保暖内衣行业在经历了“八年抗战”之后,正逐步回归理性与良性的发展轨道。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理事长王智也对与会的保暖内衣企业提出了高要求:稳住价格、完善品质。要把市场做大,就要确立一个正确的市场战略;要细化市场,每个企业就要正确定位,企业成功了,行业就繁荣、就发展。(李励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