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女装写下了自创品牌传奇
深圳并非没有创本土品牌的意识。“淑女屋”可为例证。1991年5月,带着自己少女的梦想,匡子根据自己以前设计服装、自办店面的经验,正式创立了“淑女屋”,并且设计了自己的logo。作为总设计师,当时二十几岁的匡子和许许多多妙龄少女一样,有着梦幻般的少女情怀。她将对生活的这种理解融入到她的服装设计中。1994年,当北京王府井百货进驻广州的时候,“淑女屋”在其中开设了第一家专卖店,这在当时国内服装市场上是不多见的。 “淑女屋”的辉煌是深圳女装整体成功的一个缩影。深圳女装起步并不算很早,却组成了深圳服装行业中一支不可小觑的队伍。据了解,成熟女装在深圳的市场占有率约为80%以上;而在全国的女装市场上,深圳的成熟女装至少占到45%的市场份额,是中国高端女装品牌的聚集地。这些服装品牌一般都有5至10年的品牌经营历程,年销售额几千万元到一亿元不等。
深圳的女装从一开始就在缔造着传奇故事。本月15日晚上,在深圳明思克航母甲板上,上演了一台精彩的2006春夏女装新品展示会,T形台上展出的正是深圳小小秋服饰公司今年斥巨资打造的女装新品牌“传奇”。这不禁让人回想起在去年“第四届深圳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上,由“淑女屋”所承办的一台如莎士比亚戏剧般传神、如史诗般华美的开幕式晚会,晚会用全新的表现形式来演绎服装品牌文化,并融合了多种艺术表演形式。
这一场场流光溢彩的本土品牌时装展,似乎在提醒着:深圳女装并不乏时尚与创新,一直都是引领国内女装时尚潮流。这一点足以让深圳服装业特别是女装行业底气十足。
“女装”的概念在深圳从来不乏多元理解。“服装是有语言的,和人是能产生共鸣的;深圳整体女装品牌也都是以各自的风格表现力来诉说本身的品牌特点和定位的。”“伊美尔”品牌经理尹江林认为,深圳离香港很近,设计风格前卫、款式变化较大、面料来源广泛、质地新颖,女装的风格“温婉、优雅、飘逸、大气”。
走在时尚前端,有了底气十足的资本;但另一方面,却更需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沈永芳也表示,企业自有品牌特别是知名品牌被假冒、伪劣产品问题所困扰。深圳目前在自有品牌产品的产权保护方面还不是很得力,相关法规不是很完善,不利于自有品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健康成长。
展望
本土人才和大型企业仍很缺乏
“五名”工程(即名师、名牌、名企、名店、名模)的提出,正是深圳服装产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为了克服所遇到的难题而提出的对策。虽然深圳服装业在20多年的发展中涌现出一批中高级设计师和工艺师,但是本土设计人才仍显缺乏。让人深感遗憾的是,目前在深圳品牌企业担纲的设计师多来自法国、意大利、美国、韩国等国,而这些“外援”设计师的薪水高得令人咋舌。
“不可否认,国外知名设计师的加盟给深圳服装业带来了全新的设计理念,但是另一方面,对于中国市场他们未必能了解得十分透彻。”“淑女屋”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匡炜提出了她进一步的担忧,“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否了解中国的文化?他们设计出来的作品是否能被国内市场所接受?”她以“淑女屋”的设计理念做了说明:“《诗经》里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屋’秉承这一传统,同时对‘淑女’这个概念的外延有所拓展,淑女不只是少女,而是‘美好女人的一生’。”
对服装企业来说,或许更需要的是本土设计师。事实上,由于本土设计师比较了解中国市场,也成为服装企业争抢的“香饽饽”。据市服装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普通服装设计师月薪通常在1万元以上,高级服装设计师的年薪可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目前,深圳大学、深圳市高等技术职业技术学院、振西科技学院三家高等院校都开设了服装系或服装专业,另外还有市服装培训中心、市服装研发中心人才培训部等社会培训机构,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服装专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说到服装的原创本土品牌,深圳比上海多得多。深圳服装企业的原创设计与制造以及原创品牌营销意识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歌力思服装事业有限公司的夏董事长说,“可是,与国外服装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处在落后位置。”据了解,深圳的服装行业绝大部分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而且大多实行家族制管理,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不多。而“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效益产业”的观念使得服装民营企业很难从银行贷到款,在工厂用地方面也没有相关的扶持政策。此外,深圳到目前为止尚未能形成有规模、上档次的专业市场,流通环节也大大落后于广州、虎门、浙江等地区。
经历了十多年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深圳服装业也在寻求新的发展模式,近几年来逐渐向劳动密集规模生产和技术密集并重的模式转变,产品日趋多元化。不少企业开始选择走多元品牌发展路线。比如“淑女屋”就在其主导品牌下又延伸出“小淑女与约翰”、“FAIRYFAIR”、“淑女屋床上用品”以及“自然元素”几大独立品牌。另据了解,深圳将着手筹备建立一个集服装高新技术及产品研发、服装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展示销售、专业人才培训为一体的服装产业集聚基地。
高端访问
深圳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沈永芳谈竞争与创新——
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记者(以下简称“记”):几年前,深圳服装行业协会提出“五名”工程,即名师、名牌、名企、名店、名模,着力打造深圳的服装品牌。为什么选择在那个时候制定这一战略?
沈永芳(以下简称“沈”):深圳的服装业是由“三来一补”起家的,以外销为主。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受国际服装市场疲软的影响,整个行业遭遇了发展瓶颈。深圳的服装企业中,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成为一支生力军,但是规模不大、抗风险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单一市场的冲击。因此,深圳服装行业协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深圳服装行业发展战略》,首次提出“五名”工程。
记:深圳目前已有“安莉芳”、“马天奴”、“淑女屋”等一批本土品牌,但是与江浙地区的一些服装品牌相比,有人说还未形成“大气候”,您是怎么看的?
沈: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深圳是中国高端女装品牌的聚集地,成熟女装在深圳的市场占有率约为80%以上,在全国的女装市场上至少占到45%,从市场占有率就可以看出深圳女装的强大实力。
深圳毗邻香港,信息灵敏,交通便捷,这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因此,深圳可以及时了解国际上服装款式、色彩、面料的变化及市场动态,从而更快地占领和开拓国内外市场。
记:现在许多服装企业越来越注重运用引进先进的设备和科技元素来提升品牌。对于劳动密集型的服装业,企业如何去权衡这个成本?
沈:虽然服装业是个传统行业,但是如今这一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目前深圳的服装业存在着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程度不高、面辅料加工处理技术相对落后等问题,要取得更大突破和发展,我们应该学会去利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来改造这个传统产业。我们会加强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服装行业技术孵化器。
记:不久前中美纺织品第六轮谈判结束,双方依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这次谈判的无果而终对深圳纺织服装业来说会有什么影响?
沈:如果一个行业仅仅只依靠外销,那么就很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我们有过这方面的教训,上世纪90年代,国际服装市场的疲软导致深圳服装业出现下滑趋势。于是,深圳服装行业协会重新调整行业的发展规划,在继续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也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市场。今年初全球纺织品配额体制取消之后,针对可能出现的壁垒风险,行业协会曾专门召开研讨会。在各类壁垒面前,最有效的对策就是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在扶持大品牌规模扩张的同时,落实服装基地战略。深圳服装企业的市场多元化不再是口号,而已经成为企业能否生存的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