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下午,在第九届宁波国际服装节“中国服装论坛”上,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染织与服装系主任吴海燕教授,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杉杉集团董事局主席郑永刚等业界人士,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一尴尬现象。
“其实,当前中国一些名牌服装无论从制作工艺、面料选择还是从设计水平看,已经今非昔比了。前几天,我刚接待过一批德国、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访问团,他们实地看了我国一些品牌服装后,连连称赞。但许多国人就是自己瞧不起自己的品牌。我们当不能妄自菲薄!”吴海燕教授不无痛心地说。
时下,国内一流的商厦进场“门槛”普遍设得过高,欧、美、日、韩以及我国的港、台品牌进场畅通无阻,但若是中国大陆本土的品牌就意味着“显得不够档次、不够时尚、不够国际化”,这令国内一些服装品牌企业吃了许多“闭门羹”。吴海燕教授直言不讳:“这国内一流的商厦,却多数替国外服装品牌在销售,总有点不太正常。”
她剖析,这与一些国内服装企业只注重加工产业链,而忽视了销售链、设计链的误区有关。销售链、设计链与加工产业链隔断,企业只会把自己捆死在“加工者”的单一角色。没有自己强有力的销售链,就攻不进国内一流商厦的“门槛”。因此,只有整合产业链、设计链、销售链,“三条腿”走路,才能从服装生产强国走向设计强国、销售强国。
目前,全世界服装出口市场中,有80%掌握在美国人手里,因为运营中心总部设在美国。美国人其实在遥控指挥,比如中国制造的服装,你这家企业多少货销到巴西,多少货销到智利,美其名曰“配额”,实质是全球购需大调度。而中国服装企业只扮演了“加工车间”角色,赚取一点微薄的加工费而已。
“如果中国一流品牌的服装,连中国自己一流的商厦都进不了,那么谈何容易冲出国门,进入巴黎‘老佛爷’、纽约曼哈顿、东京银座等国际时尚前沿的销售窗口呢?”业内人士忧心如焚,也许更值得社会各界深思。
郑永刚认为,市场国际化首先是品牌的国际化,企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发展,都是品牌的竞争与博弈结果。民族品牌责无旁贷该打造自己强大的销售链和设计链。
事实上,越来越多有着如此气魄的品牌服装企业也正如此地身体力行。韩国服装设计师断言:在亚洲,今后能冲出亚洲的国际时装大品牌,最有希望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