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杨大筠,美国UTA管理集团大中国区总经理,首席企业管理顾问、意大利UTA & LEBELLEFO-RME时尚设计集团中国区总经理、UTA环球时尚财富总策划。从事管理咨询已有7年并著有《商品企划》、《店铺运作》、《视觉营销》、《连锁加盟》、《超级导购》等专业著作。
从事服装行业的人很多,但真正精通服装行业的人却很少,这就是中国服装行业的人才现状。
何谓服装业的“才”?联合时代公司把此类人才定义为:做设计,懂得对市场营销与市场需求的把握;做营销,要能够根据产品的特性,通过有效策略把产品与品牌运作到位;做展示,能够通过橱窗设计与陈列设计把品牌与促销结合,把产品推荐给顾客等,这些都需要有一个从了解到具备专业技能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将理论结合实际,为企业的发展,培养真正需要的人才,这种“专才”才是企业最迫切需要的,也是现有市场最匮乏的稀有人才资源。
什么原因造成人才缺位?
造成目前服装企业人才缺位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现行教育体制与市场需求的错位;另一方面是专业教育资源的短缺。有关教育体制的话题已是老生常谈,服装专业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大学所进行的人才素质教育在缺乏大量有效训练的情况下,大学教育就变成了纸上谈兵,学设计的被分配到企业,但实际能够运用的技能又能有多少呢?
在很多人才招聘会上,企业不愿招聘应届毕业生,正反映出了这样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企业需要用2-3年的时间,才能培养出应用型的实用人才。在此基础上,我们试问:有多少企业有能力培养出适合自己实际需求的专业人才?答案是非常困难的。仅有理论而没有实际经验的人,令企业都感到头痛;而仅有经验没有理论基础的人,又令企业心痛。因为,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迫切需要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导型人才和具有专业素质的各类专业技术性人才。由此可见,专业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阻碍中国服装企业再次腾飞的瓶颈。
无论品牌、产品、还是店铺运作,最终都离不开“人”来操作,只有加强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拉近我国企业与国际品牌竞争的差距。
国内教育资源严重匮乏
另一方面是关于专业教育资源的问题。我们知道,欧美发达国家专业教育已经历了上百年历史,无论是服装设计、市场营销还是视觉艺术等方面,都经历了多年的市场考验。同时,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延伸出了许多应用性很强的边缘学科,比如,商品企划,采购学等,这些专业教育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可应用型的专业人才,接受了市场考验。
在国内的专业教育方面,我们却比较薄弱,我们知道推动一个行业的发展,专业人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例如,西班牙的“ZARA”公司,在进入亚洲市场选择办事处的时候,该公司除了把法律,政策,税收等列为重要参考条件,同时,也把人才列为主要参考项目。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作为一个以营销成功著称的服装企业,当地是否能够招到合适的人才事关投资成功与否,所以,“ZARA”最终选择了香港地区,因为那时在香港寻找到具有国际专业经验的高素质人才相对内地而言要容易得多。这也是继“ZARA”之后,其他国际顶级品牌像“GUCCI”、“LV”等,虽然把发展的眼光投向中国大陆,但在进军亚洲市场时,却未将总部设在大陆的原因之一,可见专业人才的匮乏是他们望而却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专业培训机构应运而生
与国际品牌相比,国内服装企业的人才窘况更是无奈。比如,企业知道橱窗陈列的重要性,但却无法找到橱窗陈列的专业人才;知道营销与品牌经营的重要关联,却找不到真正懂营销的人……“联合时代”作为一个为中国服装企业提供各项专业培训八年的公司,对此也深有同感。
从1998年公司成立起,“联合时代”便将发展方向定位于为服装服饰企业服务,其中培训是公司的重要业务模块之一。“联合时代”在帮助服装服饰企业转变观念、培训专业人才方面做了大量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成功研发了《商品的陈列与促销技巧》和《加盟商管理与区域拓展》等在当时尚属前沿的课程。随着市场的需求和行业内国际化发展的趋势,2001年“联合时代”将欧美服饰企业运作的核心技术“商品企划”整合为适用于中国企业的专业课程,让更多的中国企业从了解到认同再到理解,并且积极地应用到企业的运作过程中,让很多企业真正感受到专业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同样经受了市场的考验。
2005年,联合时代UTA时尚管理学院应运而生,目前已开设:“商品企划师”、“陈列设计师”、“高级销售经理”、“高级物流经理”以及“金牌店长”五大专业训练课程,力求通过专业系统的训练,使企业得到各个岗位的专业实用型人才,缩短企业的人才培训时间。其全部课程由意大利Fashion & Design Lab、美国时装学院教授及专家联袂执教,以联合时代在中国8年为服饰企业进行培训教育的丰富经验,本着务实、融合、创新的精神,将世界著名时装学院专业课程进行翻译与整合,结合中国服饰企业现状,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及专业能力的时尚界的领导者,让人才成为企业增长的新动力。
来源:杨大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