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服装市场 > 正文
服装会展:烦乱不堪 期待理性回归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服装市场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名目繁多的各种服装展会,使局外人觉得“有点乱”,业内人感到“有点烦”

      展览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是促进技术进步和贸易交流的利器,因其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无穷魅力,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看好的重要经济形式之一。据有关部门调查,展会是优于专业杂志、直接邮寄DM单、推销员推销、公关、报纸、电视、会议等手段的,最为有效的营销中介体,它大大节约了寻找目标客户的成本。

      认准了展会是利润丰厚的“朝阳产业”,近年来国内各地纷纷筹办国际性、国家级乃至地区性的展会。作为纺织服装大国,服装展会自然也成了热门。展会之于服装企业,更是如水之于鱼。

      但纵观中国的服装专业展,依然处于战国时代。局外人觉得“有点乱”,业内人感到“有点烦”。一方面服装市场已经进入品牌化的今天,“把服装展会做成品牌”的意识已经在一些发展较成熟的服装展会中形成共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各地服装展会纷起,新面孔不断,匆忙上马、照搬模式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数量庞杂质量难保证

      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各地规模展览会已经超过2000多个,而全球仅为3000个。据称,有“展览王国”之称的德国,全年展览会也不超过200个。而在我国,各种各样的服装专业展就有将近300个之多。数量多,是否就能就意味着展会实力?答案有待商榷。但从某些服装展会的成效来看,参展商及相关业内人士的反馈并不如预期的理想。一些企业甚至产生“怕展”的抵触心理。

      作为活跃一方经济的有效手段,服装节及服装展会已逐渐成为国内众多城市招商引资、提升形象的时髦选择。据了解,目前全国各地有近百个城市乃至县、镇举办了各种名目的服装节、服装展,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是许多中国服装展会所采用的模式,展览业组织者、主办者、承办人甚至包括参展者吃、住、行所有事务均由政府独揽。表面上看,各级政府非常重视,而实际上,服装展毕竟是专业展,应该遵循专业规律。展览业是市场经济,理应是企业唱主角,不应该是政府。如果越俎代庖,既是组织者、主办者又是参与者,那么市场秩序就会扰乱,真正的主体企业的发展及竞争力就会被削弱。因此政府行为应从办展初期的引导位置上逐渐退出。

      在采访过程中,有的企业负责人表示,举办服装展会从整个城市的“区域品牌”来讲,对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对于当地的服装企业来讲,意义不大,企业参加服装节,就是想通过服装展会能结识一些新的客商。有的企业老总认为,现在各地政府都在绞尽脑汁的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举办服装展会来提升城市知名度似乎可以理解,但从行业角度看,对当地服装企业的发展并没多大作用。

     
僧多粥少  服装展会面临“洗牌”

      各地服装展会的风起云涌,自然很容易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由此产生了竞相争抢海外客源的现象。恶性竞争所产生的“资源稀释效应”,其恶性竞争的后果是破坏了中国服装节在海内外的声誉,更影响着服装业的健康发展。

      一位海外外贸机构的展会负责人曾经这样感叹:国内各地都在搞服装节、博览会,海外的客商资源终究是有限的,拉来拉去,使双方效益都下滑,海外厂商找不到合作方,一些内地的企业也达不到海外厂商的市场要求。国外知名品牌进入国内,往往受地域经济文化及市场消费条件的制约,不顾当地条件,强拉海外知名品牌落户,难有收效。因为达不到预期的市场效益,海外品牌最终还是要飞走的。

      好的服装展会,企业是需要的,实现社会效果和企业效益的统一其实并不难。难就难在某些展会的组织者能不能少拍一点脑袋,多听一些企业的呼声;少出一些看起来很美的“花活”,多办一点对企业有利的实事。说到底,服装展会如今面临的尴尬还是某些组织者“利”字当头,无视了它的可持续发展。有识之士指出,服装展会应该引入“退市机制”,死掉一批,停掉一批,让实现参展商最大满意度和经济社会效益双赢的展会脱颖而出。

      事实上,2005年的中国服装展会,也的确出现了一系列不同寻常的变动:去年创办的广东服博会今年与广州服装节合并,其后并入第二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法中小企业博览会纺织服装专业展;连续举办了几届的温州服装特许经营、贴牌加工交易会,与外地另两个展会合并后移师上海;而成功举办了八届的“中国国际高级成衣展”,今年也偃旗息鼓,主办方宣布将停办一年……业内人士不无感慨地表示,中国的服装展会业已到了发展上档次,重新“洗牌”的关口。

     
特色化是出路 盲目模仿难成功

      商务部会展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刘松萍副教授表示,对会展业来说,同一地点,相同内容的展会如果相隔的时间太近,展会的效果必定会因展商和观众的分流而大打折扣;过多过滥的展会也会使展商对展会的信任度降低,使展会的声誉受到损害,从而影响到整个展览行业的健康发展。就中国服装展会来说,上规模,上档次,体现专业化水平,突出个性特色,是展会保持生命力的必由之路。

      而目前中国服装展会中的佼佼者,也无一不具有规模大、个性化的特点。北京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的特色是规模效应,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展会品牌,其在业内的影响力,令其他同类展会难以望其项背。上海时装周以展示外国品牌为主,其目标是成为国际品牌展会。大连,则是服装节打出的一张成功的名片,经过17年的历练,也逐渐成为东北服装市场的展示窗口。而前不久刚刚落幕的广东虎门服装交易会,虽然是在一个小镇举行的展会,但是由于有当地雄厚的服装产业做基础,也办得有声有色,令人不容小觑。

      分析成功的服装展会,都可以总结出一套模式出来,但一个成功的模式并非人人适用。在服装展会的起步阶段,照搬别人模式的方法可能会使展会完整地操作下来,但在服装展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生硬照搬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局势。首先,要看展会项目上马的准备工作是不是已经做好,是不是具有举办服装展会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性;其次,从国内为数不少的服装展会招展、招商一年更比一年难的情况,我们也可以看到,服装企业的市场意识越来越明确,买家也在追求高效率,没有自己的特色,定位不明,服务性不够,功能性不增强,空拉个大架子的服装展会很大程度上还在依靠政府补贴,随着展会运作市场化的进程,自然要有一批不能产生效益的服装展会将被市场淘汰。而中国服装展会业,巨头已经逐渐产生,要另辟蹊径,也将面临全新的、更加快速的调整。

      其实,专业展会就是组织方和参展企业之间的博弈,只有在和谐、规范的游戏规则中,才能寻求共赢,彼此实现理性的角色归位,对于如火如荼的服装业来说可谓善莫大焉。
来源:魏倩玮 服装时报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