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中国民族品牌的建设和发展,推动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竞争,扶持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潜力好的民族品牌,为企业品牌发展建立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国品牌建设工作委员会近日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品牌调研活动。元月5日至8日,中国品牌建设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经济研究部常务副部长程志刚一行抵榕,在福建拉开了此次系列调研活动序幕。
在榕期间,程志刚一行在中国品牌建设工作委员会福建调研员缪海林同志的陪同下先后走访了福建光彩事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建闽江源实业有限公司、福建联通公司等企业,就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发展自主品牌广泛听取了企业界的意见和建议。
程志刚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和谋略,特别是“海西”写入十一五规划,为福建的经济腾飞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大自主品牌建设就成为当前建设“海西”的紧要任务。程特别强调,今后,中国品牌建设工作委员会将会加大对福建的扶持力度,力争使更多的福建品牌脱颖而出。
据了解,着力构建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近年福建省委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目前,“海西”战略的实施推进得到了中央和海内外的广泛认同,以及全省人民的积极拥护,已逐步形成福建独具战略优势的工作品牌,正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卢展工在任省委代书记时就指出,“创建名牌是一个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载体之一。我们讲产业结构,首先是品牌结构,我们讲产业升级,首先是品牌升级,我们讲项目带动,首先是品牌带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海西”工作品牌的框架内,进一步做好福建省品牌工作,是凸显福建在全国区域生产力布局中的区位特点和对台优势,推动福建省经济发展与加速崛起的重要路径之一。
福建省委、省政府对品牌工作历来都十分重视,1995年就提出了“立支柱、上规模、创名牌、争第一”的工业发展思路。多年来,省委、省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名牌发展战略实施,各地也相继制定了扶持、鼓励企业创名牌的政策措施,为福建省名牌产品的培植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全省已形成一批区域品牌,如晋江的“中国鞋都”、“中国建陶重镇”、“中国食品工业强县”;南安的“中国水暖城”、“中国石材之乡”;石狮的“中国休闲服装城”;莆田的“中国仿古家具之乡”等等,大大提高福建省产品和地区的知名度。
据统计,目前福建省已初步形成的大小产业集群约60个,总产值3800亿元左右,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2%。其中工业总产值在100亿元以上的有11个,产值规模约2203亿元;工业总产值在50—100亿元之间的有13个,产值规模约966亿元。石板材、陶瓷、家具、服装鞋革、工艺品、竹木制品等已成为福建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形成了较有特色的产业集群,特别是福建的石材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出口量占全国的65%,是我国的石材大省;福建的建陶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涌现了泉州晋江磁灶及福州闽清等一批建陶之乡;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0.5%,居全国第一位,木板材是我省的优势产品;福建工艺美术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福州脱胎漆器、寿山石雕、德化的工艺陶瓷、厦门的漆线雕、惠安石雕等都以其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享誉海内外。
品牌工作的效应是双向的。近年来,福建省一些城市引进经营城市理念,在建设发展城市的同时,打造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中国鞋都”等知名品牌,从而产生积极的效应,不仅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而且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如泉州市致力建设千亿元服装名城,打造了“七匹狼”、“九牧王”、“柒牌”、“虎都”等名牌,全市有8个注册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40多个获得福建著名商标称号,2004年全市1万多家纺织服装企业生产总值达700亿元,对泉州市GDP贡献率占1/4强。
据了解,在2001年中国开始评选名牌产品的时候,福建省仅有一个产品获得这一称号,现在,福建已经有59家企业62个产品获此殊荣,总数位居全国第五位。其中,2004年名牌企业市场销售额604.54亿元,占全省GDP的9.98%,可以说,福建已经迎来了品牌时代。
根据联合国的最新调查结果,在全球企业品牌中,名牌产品不足3%,却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谁拥有了知名品牌,谁就拥有了市场和效益,谁就拥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能否创出名牌、做大做强名牌、形成名牌群体,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截至目前,福建省已有62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89个产品获“国家免检”称号,“福建名牌”553项,“全省著名商标”433件。 实施名牌战略,为福建商品占领国内外市场打开了通道,也为福建产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创建名牌,已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载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