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服装业:追梦“服装大省”
银志、无极等一大批知名服装生产企业纷纷落户江西省。(记者朱文标摄)
没有叫得响的名牌、企业户数少、规模小、产量低……历史上,江西服装业一直是纺织行业的“短腿”。
“三至五年内,把江西打造成中国服装大省。”“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我省服装业为自己描绘了一个宏伟蓝图。
从“短腿”到“服装大省”,这之间还有多长的路?“服装大省”之梦该如何去圆?
销售收入从2002年的6.32亿元发展到2005年的66.25亿元;利税总额从2002年的2733万元发展到2005年的4.17亿元;利润从2002年的131万元发展到2005年的2.3亿元;企业户数从2002年的57户发展到2005年的184户。
回顾三年来江西服装业的发展轨迹,其数字增长之快令人称奇。2005年,我省服装业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其占纺织行业的比重从2001年的14%提高到33%,总量、效益均超过了针织、棉纺、化纤行业,成为纺织行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站在全国的大范围来看,我省服装业的发展同样令人瞩目;自2004年1月起,江西服装行业销售额同比增幅连续20多个月位居全国同行业首位;自2004年7月起,我省服装业产量跃居全国同行业第七位、中部第一位,成为全国16个服装主产区之一。
近年来,我省承接沿海及发达省份纺织服装产业梯度转移,一大批外来服装企业落户,促进了行业发展。据统计,2004年,全省新增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服装企业19户;2005年,新增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服装企业10户。这些新增企业绝大部分是招商引资企业,他们集中了全行业33%的销售收入和38%的利润。
在外来服装企业进入的同时,省内服装企业尤其三个纺织服装基地发展势头强劲,为服装业驶上快车道提供了内生动力。2005年年初开始,我省致力于打造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对在发展中已经凸显产业集聚效应的九江共青城、赣州的南康市、南昌的青山湖区授予“江西省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称号,通过引导、服务,使“三大基地”的服装企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九江共青城开放开发区2005年3月成为我省首个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后,羽绒服装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区内的纺织服装企业从年初的98户增加到150多户,年销售收入从2004年的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1.5亿元。
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江西服装业已形成以共青的羽绒服装、青山湖区的针织服装、南康的西服西裤为主的产品格局,服装业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县(市、区)有15个。其中,青山湖区有纺织服装企业50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2005年针织服装产量达3.11亿件,占全省针织服装产量的71%;服装业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达10.8亿元、5900万元,分别占全省服装行业的16.3%和14%。
虽然我省的服装产量跃居全国第七位,但无论品牌、销售量还是产业配套等方面,都与广东、江苏、浙江等服装大省存在差距;在中部地区,虽然我省的服装产量居第一,但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不甘示弱,发展服装产业的力度不断加大,大有奋起直追之势。因此,我省实现“中国服装大省”的梦想仍需继续努力。
省经贸委综合行办有关人士认为,打造“中国服装大省”首先应实施名牌战略。2005年,全省新增纺织服装品牌约30个,其中服装行业约占70%。但是,整个行业只有1个中国名牌产品、5个江西省著名商标,且都分布在羽绒服装。从我省的实际来看,实施名牌战略,应当“名牌产品”与“区域品牌”并举。在鼓励单个企业创名牌的同时,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集中打造共青羽绒服装、南康西服西裤、青山湖针织服装三大区域品牌,提升我省服装的整体知名度,带动区域内服装企业的发展。当前,服装业实施名牌战略,尤其需要政府在资金方面进行大力扶持。
其次,加快服装专业市场建设。江西洪都制衣有限公司是一家有自营出口权的服装出口企业,每年出口针织类服装300万件左右,但其生产服装所需的纽扣、商标等都要从外省采购,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影响了加工周期、企业效益。由于我省服装专业市场建设不够完善,服装面料、辅料、商标等配套产业跟不上,制约了服装行业的发展。因此,业内人士建议,政府应大力支持发展服装专业市场,在用地、税收及市场发展导向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优惠。
此外,增强服装企业质量意识和设计力量。目前,我省服装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只有少数,大部分企业对此重视不够,加上服装行业待遇偏低,很难留住人才,企业设计力量普遍较弱,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后劲。为此,政府应加大对服装行业的支持力度,从金融、税收、技术开发等方面进行扶持;同时,建立企业创新机制,引导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服装业,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惟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国服装大省”之梦。(记者 胡萍)
来源: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