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国际时装周和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在北京落下帷幕,不少企业在此期间进行了时装发布,从规模上来看,秀场的阵势是越摆越大,但是企业的覆盖面却相对局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最为重要的是,进入秀场观摩的买手素质也是一个问题,甚至缺乏国际买手。这就反映出,从企业自身角度来看,是否为“做秀”而“做秀”?
企业进行发布的出发点就是打出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广品牌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但是,从秀场在座的观众来看,我们是否和国际真正接轨了?缺少国际买家的时装秀很难真正繁荣起来。时装代表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代表一种形象,有利润,有市场。而怎样吸引买手前来,才是企业“做秀”的根本。
正如芝加哥服装生产中心的创始人所言,时装可以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一种情结,而情结可以推动销售,没有市场的定位目标,不了解消费者,即使是试图打造一个品牌并大力宣传产品也不能取得成功。不要将空间和场地浪费在非中国的时装系列秀、非中国的流行趋势发布会和非中国的主题上。要将“做秀”的基点紧扣在中国设计师,并要使他们的名字为大家所知晓。要邀请国际买家,邀请国际新闻界,给他们提供机票,好好款待一下,体贴多些,创造友好关系。要不断地做下去,让世界会见中国设计师,送他们到纽约,到巴黎,到米兰去。
笔者曾参加过香港时装节,在这一点上他们就做得很到位。时装周里,香港本土设计师的作品占到了整个时装周秀演场次的90%。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香港时装周实在是很有些私心的,他们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了更多的本土品牌和本土设计人才。成熟的时装周可以请外援来赚人气,但长远之计还是提升本土品牌的含金水平,最重要的是让国际买家和国际媒体都纷至沓来的号召力。
我们希望在中国的秀场上再多一些国际面孔,来关注我们的本土设计师和品牌。
来源:甄妍